淘宝刷赞这种行为是否属于违法行为?这一问题在电商行业持续引发争议,随着平台监管趋严和法律条款的细化,答案已逐渐清晰。淘宝刷赞本质是通过虚构交易、伪造用户评价等方式人为制造虚假数据,其行为不仅违反平台规则,更触碰了法律红线,构成不正当竞争甚至违法行为。从法律定性、社会危害到责任主体,这一行为的多重违法属性需要被系统性认知,以引导行业回归健康竞争轨道。
淘宝刷赞的行为核心在于“数据造假”,即通过非正常手段提升商品或店铺的点赞量、销量及好评率。这种操作通常由商家委托第三方刷单组织完成,刷手通过模拟真实用户下单、收货、评价等流程,在平台系统中留下虚假痕迹。表面看,这是商家追求短期流量提升的“捷径”,实则是对平台数据真实性的系统性破坏。根据《电子商务法》第十七条规定,“电子商务经营者应当全面、真实、准确、及时地披露商品或者服务信息,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刷赞行为直接违背了这一要求,通过虚构评价误导消费者决策,属于典型的“虚假宣传”。
从《反不正当竞争法》视角分析,淘宝刷赞更构成不正当竞争行为。该法第八条明确经营者不得“对其商品的销售状况、用户评价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欺骗、误导消费者”。刷赞行为通过伪造“高销量”“高好评”的假象,不正当地获取竞争优势,损害了其他诚信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例如,某服装类商家若投入成本提升产品质量、优化服务,其真实销量和评价可能因刷赞商家的数据造假而被淹没,消费者因虚假信息误入“劣币驱逐良币”的陷阱,市场公平竞争秩序因此遭到破坏。这种“数据欺诈”不仅违背商业道德,更在法律层面被明确禁止,市场监管部门可依据《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二十条,对违法商家处以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二十万元以下罚款的处罚;情节严重的,处二十万元以上一百万元以下罚款。
刷赞行为的危害还延伸至消费者权益保护领域。消费者在购物决策中,往往依赖店铺的销量、评价等数据作为重要参考,刷赞行为直接导致这一参考依据失真。例如,某美妆产品通过刷赞营造“万人回购”“好评率99%”的假象,实则可能存在质量问题或虚假宣传,消费者因轻信虚假数据而购买商品,最终面临货不对板、维权无门的困境。这种行为侵犯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赋予消费者的“知情权”,商家需承担“退一赔三”等民事责任,若因刷赞导致消费者人身或财产损害,还可能面临更高额的赔偿要求。
值得注意的是,刷赞产业链中的不同主体均需承担法律责任。商家作为需求方,主动组织或参与刷赞,是违法行为的直接发起者,需承担主要法律责任;刷手作为执行者,虽多为兼职获利,但其行为已涉嫌违反《电子商务法》第八十四条,平台可对其采取限制账号功能、关闭店铺等措施,情节严重的可能面临行政处罚;而提供刷赞服务的第三方中介,若形成规模化经营,可能触犯《刑法》第二百二十五条“非法经营罪”,因“其他严重扰乱市场秩序的非法经营行为”被追究刑事责任。近年来,已有多地法院判决刷单组织者构成非法经营罪,最高刑期可达五年以上,这一案例为行业敲响了警钟。
平台监管的升级进一步凸显了刷赞行为的违法性。淘宝平台早已将刷赞列为严重违规行为,通过大数据算法监测异常交易,对涉事商家采取降权、扣分、清退等处罚措施。2022年,阿里巴巴平台治理部门公开数据显示,全年因虚假交易(含刷赞、刷单)处置商家超120万家,下架商品超2000万件。这种“平台规则+法律监管”的双重约束,说明刷赞行为不仅违背公序良俗,更在制度层面被彻底否定。
面对法律与平台的双重高压,部分商家仍心存侥幸,认为“刷赞成本低、见效快”,这种短视思维实则埋下巨大风险。随着《电子商务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法律法规的持续完善,以及跨部门协同监管机制的建立,刷赞行为的违法成本将越来越高。市场监管部门与平台的联动数据共享,已让“刷赞黑产”无处遁形,商家一旦被查实,不仅面临行政处罚,还可能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影响企业征信。
归根结底,淘宝刷赞绝非“灰色地带”的营销手段,而是披着“流量运营”外衣的违法行为。其本质是对市场秩序的破坏,对消费者权益的侵害,对法律底线的践踏。商家唯有摒弃“数据造假”的投机心理,转向产品质量提升、服务优化、品牌建设等核心竞争力打造,才能在电商生态中行稳致远。平台与监管部门需持续强化技术监管与法律惩戒,消费者也应提高警惕,主动识别虚假评价,共同构建诚信、透明的电商环境。法律的红线不容触碰,唯有坚守诚信经营,才能赢得市场的真正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