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短视频平台深度渗透日常生活的当下,“给抖音刷点赞关注”已成为部分用户追求流量、快速涨粉的“捷径”。然而,这种看似无伤大雅的操作背后,实则潜藏着法律与道德的双重风险——给抖音刷点赞关注的行为,本质上是对平台数据真实性的破坏,可能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网络安全法》等法律法规,构成不正当竞争或扰乱网络秩序的违法行为。
一、刷点赞关注的行为本质:流量造假与数据失真
“刷点赞关注”并非简单的用户互动,而是通过技术手段或人工操作,非真实地提升账号的点赞量、关注数等数据指标。其核心逻辑是通过制造虚假繁荣,误导平台算法与其他用户对账号价值的判断。这种行为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个人用户为满足虚荣心而“自刷”,另一类是商家、MCN机构等为营销目的而“代刷”。无论哪种形式,其本质都是对“流量价值”的扭曲——当点赞、关注不再反映真实用户意愿,数据就失去了作为内容质量与商业价值衡量标准的意义。
抖音作为社交平台,其算法推荐机制依赖用户行为数据(点赞、关注、完播率等)判断内容质量。刷量行为通过注入虚假数据,会干扰算法对真实优质内容的识别,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真正用心创作的内容因数据平平被埋没,而依赖刷量的低质账号却能获得流量倾斜。这种数据失真不仅破坏平台生态,更侵害了其他用户的知情权与选择权——用户基于虚假数据做出的关注、消费决策,本质上是一种被误导的行为。
二、法律视角下的违法性:从平台自治到法律规制
刷点赞关注的行为是否违法,需从平台规则与法律法规两个层面综合判断。从平台规则看,《抖音社区自律公约》明确禁止“刷量、刷赞、刷关注等虚假数据行为”,违规账号将面临降权、封禁等处罚。但这属于平台自治范畴,而法律层面的认定则更为严肃。
《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八条规定:“经营者不得对其商品的性能、功能、质量、销售状况、用户评价、曾获荣誉等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欺骗、误导消费者。” 刷点赞关注的商业价值在于提升账号影响力,若账号用于商业推广(如带货、广告合作),刷量行为即构成“虚假商业宣传”。例如,曾有商家通过购买抖音点赞服务,虚构产品“高人气”,最终被市场监管部门认定为不正当竞争,处以罚款。此外,《电子商务法》也明确禁止电子商务经营者“虚构交易、编造用户评价”,刷量行为若涉及电商场景,同样违反该法。
《网络安全法》第二十七条则规定:“任何个人和组织不得从事非法侵入他人网络、干扰他人网络正常功能、窃取网络数据等危害网络安全的活动;不得提供专门用于从事危害网络安全活动的程序、工具。” 刷量服务通常通过“养号群控”“脚本程序”等技术手段实现,这些工具若用于批量操控账号,可能被认定为“提供专门用于危害网络安全的程序”,服务提供者需承担法律责任。而购买刷量服务的用户,若明知服务违法仍使用,亦可能构成共同侵权。
三、社会危害性:从个体失信到市场秩序破坏
刷点赞关注的危害远不止于账号违规,其对社会信任与市场秩序的侵蚀更为深远。在个体层面,刷量行为助长了“流量至上”的浮躁心态,使部分创作者将精力投入“如何刷量”而非“如何创作”,长此以往削弱了内容创新动力。在商业层面,虚假数据导致市场信号失真:广告主可能基于虚假流量数据投放广告,造成经济损失;消费者可能因“高赞”内容购买劣质商品,损害消费信心。
更严重的是,刷量行为会形成“破窗效应”。当少数账号通过刷量获得短期利益后,更多用户可能效仿,最终导致平台数据环境全面恶化。抖音等平台为遏制刷量,需投入大量技术资源研发反作弊系统,这些成本最终会转嫁给所有用户——优质创作者的流量被稀释,普通用户的体验被干扰,整个网络生态陷入“数据造假-信任危机-治理成本增加”的恶性循环。
四、责任边界与合规建议:谁在为刷量“买单”?
刷量行为的违法性已明确,但实践中仍需厘清不同主体的责任边界。对刷量服务提供者而言,其以盈利为目的提供刷量工具或服务,涉嫌非法经营或帮助侵权,是主要的违法主体;对购买刷量服务的用户,若用于非商业目的(如个人账号涨粉),虽不构成不正当竞争,但违反平台规则,面临账号处罚;若用于商业目的,则需承担法律责任。
对普通用户而言,合规使用抖音的核心在于“真实互动”:通过优质内容自然吸引用户点赞关注,而非依赖虚假数据。对平台而言,需进一步完善反作弊技术,建立“数据真实性核验机制”,同时畅通举报渠道,对刷量行为形成“技术+规则+用户监督”的综合治理体系。对监管部门而言,应加大对刷量服务产业链的打击力度,从源头切断技术工具与服务的供给,同时强化对商业场景中流量数据的监管,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在数字经济时代,数据是新型生产要素,而真实性是数据的生命线。给抖音刷点赞关注的行为,看似是对“流量游戏”的投机,实则是对法律底线与市场规则的挑战。唯有坚守“真实互动、诚信经营”的原则,才能让每一个点赞、每一份关注都承载真实的价值,让短视频平台回归内容创作的本质——用优质内容连接真实的人,用真实数据构建健康的网络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