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刷赞行为是否在法律上构成违法活动呢

网络刷赞行为,这种以虚假数据堆砌“热度”的操作,早已不是新鲜事。从电商店铺的“爆款”商品到网红博主的“高赞”动态,刷赞的身影无处不在。但一个关键问题始终悬而未决:这种行为在法律上,究竟是否构成违法?要回答这一问题,不能仅凭道德直觉,而需深入现行法律体系,从行为本质、权益侵害、法律适用等多维度进行剖析。

网络刷赞行为是否在法律上构成违法活动呢

网络刷赞行为是否在法律上构成违法活动呢

网络刷赞行为,这种以虚假数据堆砌“热度”的操作,早已不是新鲜事。从电商店铺的“爆款”商品到网红博主的“高赞”动态,刷赞的身影无处不在。但一个关键问题始终悬而未决:这种行为在法律上,究竟是否构成违法?要回答这一问题,不能仅凭道德直觉,而需深入现行法律体系,从行为本质、权益侵害、法律适用等多维度进行剖析。

网络刷赞行为的核心,是通过技术手段或人工方式,虚构“点赞”这一用户互动数据,使其与真实用户意愿相悖。这种行为看似微小,实则牵涉复杂的法律关系。从法律属性上看,刷赞首先可能构成《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制的“虚假宣传”。根据该法第八条,经营者不得对其商品的性能、功能、质量、销售状况、用户评价等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刷赞直接篡改了用户评价这一关键市场信号,使得消费者无法基于真实信息做出判断,本质上是对商品或服务真实性的扭曲,属于典型的“虚假宣传”。例如,某电商商家通过刷赞使某商品“好评率”高达99%,而实际差评率远超此数,消费者因虚假点赞而误购,商家行为即构成不正当竞争。

进一步看,刷赞行为还可能侵害消费者的知情权与公平交易权。《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八条明确规定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刷赞制造的商品“受欢迎”假象,直接干扰了消费者的判断逻辑,使其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做出消费决策,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当消费者因虚假点赞购买到质价不符的商品时,商家不仅需承担“退一赔三”的民事责任,其刷赞行为本身也成为认定其侵权的加重情节。

在平台责任层面,网络刷赞行为挑战了平台的数据治理秩序。根据《网络安全法》和《电子商务法》,网络运营者负有保障网络安全、维护网络秩序的义务,包括对平台内信息进行审核、管理,防止违法违规信息的传播。刷赞服务往往通过“养号”“群控”等技术手段实现,部分平台对自身数据安全防护不足,或为追求流量对刷赞行为默许甚至纵容,客观上为刷赞提供了生存土壤。此时,平台若未履行合理审核义务,可能需承担相应的连带责任。例如,某短视频平台对明显异常的“高赞”视频未采取限流、下架等措施,导致大量用户被误导,平台即可能因未尽管理义务而被追责。

值得注意的是,刷赞服务的提供者与购买者面临的法律风险也存在差异。对于刷赞服务的提供者,其行为可能同时触犯《反不正当竞争法》《电子商务法》及《网络安全法》,面临市场监管部门的行政处罚,包括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处以罚款等;情节严重的,还可能构成《刑法》规定的“非法经营罪”或“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例如,某团伙通过开发刷赞软件,组织大量“水军”为商家提供刷赞服务,非法获利数百万元,最终以非法经营罪被判处刑罚。而对于购买刷赞服务的商家或个人,虽然通常以行政处罚为主,但若因刷赞引发消费者集体投诉或造成重大社会影响,仍可能面临信用惩戒、平台封号等后果。

实践中,对网络刷赞行为的法律认定仍面临诸多挑战。其一,取证难度大。刷赞行为往往通过隐蔽的第三方平台或社交群组进行,交易记录、操作日志等证据易被销毁或篡改,监管部门难以全面掌握违法事实。其二,法律适用标准模糊。对于“虚假宣传”的认定,需结合虚假信息的误导程度、对消费者决策的影响等因素综合判断,而刷赞数据的“虚假性”与“误导性”之间的界限,在不同场景下可能存在差异。其三,跨平台协同治理不足。刷赞行为常涉及电商平台、社交平台、支付平台等多个主体,若各平台间数据不互通、责任不明确,易形成监管盲区。

面对这些挑战,法律规制需从“事后惩处”向“事前预防+事中监管+事后惩戒”的全链条治理转变。一方面,应明确刷赞行为的违法性边界,通过司法解释或典型案例指导,统一司法与执法尺度,让“刷赞即违法”成为社会共识;另一方面,压实平台主体责任,要求平台建立更严格的数据异常监测机制,对涉嫌刷赞的账号、商品及时采取限制措施,并向监管部门报送线索。同时,消费者也应提升辨别能力,对明显偏离常态的“高赞”内容保持警惕,通过举报渠道参与共治。

网络刷赞行为的法律定性,本质是数字时代市场秩序与权益保护的缩影。当“点赞”成为衡量商业价值与社会影响力的标尺,虚假数据的泛滥不仅扭曲了竞争逻辑,更侵蚀了数字经济的信任基础。唯有通过法律的精准介入,将刷赞行为明确纳入违法范畴,才能倒逼市场主体回归诚信经营的本源,让每一个“点赞”都承载真实的价值判断。这不仅是对法律尊严的维护,更是对数字生态清朗的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