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在快手使用刷赞平台的行为,看似与公众对文学大家的固有认知存在冲突,实则折射出严肃文学在短视频时代传播突围的深层困境与策略选择。这一现象并非孤立的个人行为,而是文学传播逻辑与短视频平台算法规则碰撞下的必然产物,背后交织着文化符号的流量焦虑、内容价值的转化难题,以及新媒体生态中优质内容触达的系统性挑战。要理解这一行为,需从传播生态、公众人物角色定位与平台规则三个维度展开剖析。
在短视频成为主流信息载体的当下,莫言作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其作品承载的文学价值与大众传播效率之间存在天然的张力。快手的算法推荐机制高度依赖互动数据——点赞、评论、转发量直接决定内容的曝光层级,形成“数据反馈-流量倾斜-更多曝光”的正循环。然而,严肃文学的特质在于其思想深度与语言密度,难以在15-60秒的短视频中直接呈现核心价值。莫言若仅通过传统内容创作,如朗读片段、解读创作理念,很可能因初期数据不足而被算法判定为“低质内容”,陷入“冷启动陷阱”。此时,“刷赞平台”便成为突破算法封锁的短期策略:通过人为提升初始点赞量,触发平台的流量推荐机制,让内容进入更广泛的用户视野,进而吸引自然流量与真实互动。这种操作本质上是对平台算法规则的适应性妥协,是文化生产者在流量逻辑下寻求内容可见性的无奈之举。
进一步看,莫言的公众人物身份放大了这一行为的复杂性。作为文化符号,莫言的社交媒体账号不仅承载个人作品传播,更肩负着提升大众文学素养的社会责任。在快手这类以下沉市场、大众用户为主的平台,严肃文学天然面临“曲高和寡”的风险。若完全依赖自然传播,其内容可能仅限于文学爱好者的小圈子,难以触达更广泛的受众群体。而“刷赞”带来的初始流量,能够快速建立账号的“可信度标签”——用户倾向于关注高互动内容,进而形成“流量滚雪球效应”。这种策略并非单纯追求数据虚荣,而是通过流量杠杆撬动文学传播的破圈可能:当更多用户因高点赞量点击内容,才有可能接触到莫言作品中的人性洞察与社会关怀,最终实现文学价值的下沉渗透。从这个角度看,刷赞平台成为连接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临时桥梁,尽管桥梁的搭建方式存在争议,但其目标指向了文学传播的公共性价值。
然而,这一行为也暴露了短视频生态中内容评价体系的深层矛盾。平台将互动数据作为核心衡量标准,本质上将“注意力”等同于“价值”,忽视了文学内容的长期性与复杂性。莫言的《红高粱家族》《蛙》等作品,其价值在于引发读者对历史、人性和社会的持久思考,而非短暂的点赞情绪。当刷赞成为获取流量的“捷径”,可能传递出“数据即正义”的错误信号,诱导内容创作者陷入“流量至上”的恶性竞争。对莫言而言,这种操作更像是一种战术性试探:在探索文学短视频传播路径的过程中,用短期数据换取平台规则的认知,进而寻找更可持续的内容呈现方式。例如,在获得初始流量后,他可通过系列短视频逐步构建“莫言文学解读”的内容矩阵,用深度内容留住用户,将“虚假流量”转化为“真实受众”,最终实现从“流量破圈”到“价值深耕”的过渡。
更深层次上,莫言使用刷赞平台的现象,反映了新媒体时代文化生产者的身份重构。传统社会中,文学家通过书籍、期刊等媒介与读者建立连接,传播链条清晰且稳定;而短视频平台则要求创作者具备“全媒体运营能力”,既要懂内容,更要懂流量。莫言作为典型的“传统文人”,面对这一转型必然经历适应过程。刷赞平台的使用,本质上是对“流量规则”的学习过程,是从“文学创作者”到“文化IP运营者”的角色过渡。这种过渡并非对文学性的背叛,而是在新媒介环境下对传播规律的尊重。正如莫言在一次访谈中提到:“文学要活下去,必须学会和新的传播方式对话。”刷赞或许只是对话的第一步,其背后是对文学如何在碎片化时代保持生命力的深刻思考。
从行业趋势看,严肃文学与短视频平台的融合已是大势所趋,但二者之间的张力仍需系统性调和。平台算法若能优化“内容质量评估维度”,将用户停留时长、转发评论质量等纳入推荐考量,或许能减少对“刷赞”的依赖;而文化创作者则需探索更适配短视频的内容形态,如将文学故事转化为动画、情景短剧,或用“金句解读+背景延伸”的模式降低理解门槛。莫言的实践为行业提供了宝贵样本:在流量与价值的平衡木上,短期策略的妥协是为了长期目标的坚守。他的选择提醒我们,文学传播的突围不在于拒绝新媒体,而在于找到与新媒体共生的智慧——既不放弃对流量规则的灵活运用,也不动摇对文学价值的根本追求。
最终,莫言在快手使用刷赞平台的行为,超越了简单的“对错”评判,成为观察文化生态变迁的微观切口。它揭示了在算法主导的时代,优质内容传播面临的系统性障碍,也展现了文化生产者为突破障碍而进行的积极探索。这一现象的真正价值,在于引发我们对“如何让严肃文学在短视频时代真正被看见”的深度反思——当流量成为触达的必经之路,我们需要的不是对“刷赞”的道德批判,而是对平台规则、内容形态与传播生态的重构,让文学的价值不再被流量数据遮蔽,而是在更广阔的受众心中生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