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数字化时代,违法刷赞行为为何被法律禁止?它有哪些法律和道德后果?

在当今数字化时代,社交媒体点赞数、电商好评率已成为衡量内容热度与商品价值的核心指标,但也催生了以“违法刷赞”为代表的流量造假产业链。这种通过技术手段或人为操控制造虚假点赞的行为,不仅破坏了数字市场的公平竞争秩序,更因其对消费者权益、社会诚信和平台生态的系统性危害,被我国法律明确禁止。

在当今数字化时代,违法刷赞行为为何被法律禁止?它有哪些法律和道德后果?

在当今数字化时代违法刷赞行为为何被法律禁止它有哪些法律和道德后果

在当今数字化时代,社交媒体点赞数、电商好评率已成为衡量内容热度与商品价值的核心指标,但也催生了以“违法刷赞”为代表的流量造假产业链。这种通过技术手段或人为操控制造虚假点赞的行为,不仅破坏了数字市场的公平竞争秩序,更因其对消费者权益、社会诚信和平台生态的系统性危害,被我国法律明确禁止。违法刷赞的本质是对数字信任机制的侵蚀,其法律禁止的背后,是维护市场公平、保护用户权益与构建健康数字生态的必然选择

违法刷赞行为,通常指通过自动化程序(如“刷赞机器人”)、人工兼职刷单或第三方流量造假平台,虚构用户点赞数据,提升内容、商品或账号的虚假热度。从电商平台刷好评引流,到短视频平台刷赞博眼球,再到政务账号刷赞“营造形象”,其形式多样但核心一致——通过数据造假扭曲真实的市场反馈。这种行为看似是“流量游戏”,实则踩到了法律的红线。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明确规定,经营者不得通过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欺骗、误导消费者,而刷赞行为正是典型的“虚假宣传”,直接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当商家通过刷赞制造“爆款假象”,不仅挤压了诚信经营者的生存空间,更让消费者陷入“数据陷阱”——基于虚假点赞做出的购买决策或价值判断,必然导致权益受损。

法律禁止违法刷赞的核心原因,在于其对数字市场经济秩序的系统性破坏。在数字化经济中,数据是生产要素,流量是核心资源,而真实、准确的数据是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刷赞行为通过人为干预数据真实性,导致“劣币驱逐良币”:诚信经营者投入成本生产优质内容、提供真实商品,却因缺乏虚假流量而难以获得曝光;而刷赞者凭借虚假数据抢占流量高地,形成“劣质内容高曝光、优质内容被埋没”的畸形市场。这种扭曲的竞争机制,不仅阻碍了数字经济的创新活力,更让市场失去了“优胜劣汰”的基本功能。此外,刷赞产业链往往伴随着个人信息泄露、网络黑灰产滋生等问题——刷单平台需收集用户账号密码、支付信息等隐私数据,为数据犯罪提供温床;部分刷赞工具还携带恶意代码,威胁用户设备安全。从《网络安全法》到《个人信息保护法》,我国法律始终将“维护网络空间安全、保护公民个人信息”作为底线,违法刷赞行为显然与此背道而驰。

从法律后果看,违法刷赞行为面临多层次追责体系。对经营者而言,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市场监管部门可责令其停止违法行为,处20万元至100万元罚款;情节严重的,处100万元以上200万元以下罚款,甚至吊销营业执照。对电商平台而言,若明知或应知商家存在刷赞行为而未采取必要措施,需承担连带责任,根据《电子商务法》最高可处200万元罚款。对刷赞产业链参与者,包括提供刷赞工具的技术开发者、组织刷单的“中介平台”、参与刷单的“兼职者”,同样可能面临行政处罚。若刷赞行为涉及诈骗(如刷赞后不发货、虚假退款)或非法经营(如建立规模化刷赞平台),还可能触犯《刑法》,构成诈骗罪、非法经营罪等,面临刑事处罚。例如,2022年某短视频平台“刷赞灰产”案中,犯罪团伙通过开发自动化刷赞软件非法牟利,涉案金额超千万元,最终主犯被判处有期徒刑并处罚金,这一案例彰显了法律对刷赞行为的“零容忍”态度。

道德层面的后果同样不容忽视。刷赞行为本质是对“诚信”这一社会核心价值观的践踏。在数字社会中,点赞、评论、分享本是用户表达真实意愿的行为,是构建信任连接的基础。当点赞数据被污染,用户对平台的信任度会大幅下降——当“10万+”点赞可能是机器刷出来的,用户还会相信平台的推荐机制吗?当电商好评刷成“常态”,消费者还能信任商品评价体系吗?这种信任危机的蔓延,会削弱数字社会的凝聚力。更严重的是,刷赞行为对青少年价值观的误导尤为突出。在“流量至上”的错误导向下,部分青少年误以为“数据=价值”,甚至将刷赞、刷单视为“生存技能”,忽视了内容创作、商品质量本身的价值。这种扭曲的价值观一旦形成,不仅影响个体成长,更会侵蚀社会道德根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诚信”“友善”背道而驰。

面对违法刷赞行为的挑战,法律规制与技术监管需双管齐下。技术上,平台可通过AI算法识别异常点赞行为——如短时间内集中点赞、非活跃账号点赞、地理位置异常点赞等,建立“数据异常监测模型”;同时,利用区块链技术实现点赞数据的不可篡改,从源头保障数据真实性。法律上,需进一步明确“流量造假”的认定标准,细化平台责任,加大对刷赞产业链的打击力度,特别是对技术工具开发者的追责。更重要的是,需提升公众的数字素养,让用户认识到“虚假流量”的危害,主动抵制刷赞行为,形成“不刷赞、不买赞、不信赞”的社会共识。唯有法律为盾、技术为矛、公众为基,才能彻底铲除违法刷赞的生存土壤,让数字时代的“点赞”回归其本真意义——真实表达、价值传递、信任连接。

违法刷赞的禁止,不仅是对市场秩序的维护,更是对数字社会诚信底线的守护。当每个点赞都承载真实意愿,每条评价都反映真实体验,数字生态才能真正实现“公平竞争、优质优价”。这既是法律的要求,也是数字时代文明发展的必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