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抖音上帮别人刷点赞的行为是否违反相关法律规定?

在抖音平台上,点赞作为内容互动的核心指标,直接关系到创作者的流量分发、商业变现及品牌影响力。然而,随着内容竞争加剧,“帮别人刷点赞”逐渐衍生出一条灰色产业链——有人以营利为目的,通过技术手段或人工操作为他人虚构点赞数据,试图“粉饰”内容热度。

在抖音上帮别人刷点赞的行为是否违反相关法律规定?

在抖音上帮别人刷点赞的行为是否违反相关法律规定

在抖音平台上,点赞作为内容互动的核心指标,直接关系到创作者的流量分发、商业变现及品牌影响力。然而,随着内容竞争加剧,“帮别人刷点赞”逐渐衍生出一条灰色产业链——有人以营利为目的,通过技术手段或人工操作为他人虚构点赞数据,试图“粉饰”内容热度。这种行为看似满足了部分用户的短期需求,实则游走在法律与道德的边缘,其法律定性已成为数字内容治理中不可回避的议题。

“刷点赞”的本质是数据造假,破坏了互联网经济的基本秩序。抖音平台的算法推荐机制依赖用户真实行为数据,点赞、评论、转发等互动指标是判断内容质量的重要依据。当“刷点赞”通过机器人账号、人工点击群等手段虚构数据,便人为扭曲了数据真实性,使优质内容因数据失真而被埋没,劣质内容却可能通过虚假流量获得不当曝光。这种“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不仅损害了平台的内容生态,更侵犯了其他创作者的公平竞争权益。从法律属性看,刷点赞行为属于典型的“虚假商业宣传”,经营者若通过刷赞提升商品或服务的“受欢迎程度”,误导消费者决策,直接违反了《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二条规定的“诚实信用原则”和第八条关于“经营者不得对其商品的性能、功能、质量、销售状况、用户评价、曾获荣誉等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的禁止性条款。

从行为主体视角分析,“帮别人刷点赞”的服务提供者与需求者均可能承担法律责任。对于服务提供者(如MCN机构、刷量平台或个人),若以营利为目的组织刷赞,其行为可能同时触犯多部法律。一方面,《电子商务法》第十七条明确要求电子商务经营者“全面、真实、准确、及时地披露商品或者服务信息”,刷赞行为通过虚构用户评价(点赞可视为用户评价的一种形式)帮助商家进行虚假宣传,构成对《电子商务法》的违反,市场监管部门可依据该法第五十一条责令其停止违法行为,并处以罚款。另一方面,《网络安全法》第二十七条禁止“提供专门用于从事危害网络安全活动的程序、工具”,若刷赞服务利用外挂、脚本等技术手段绕过平台正常交互机制,则可能被认定为“危害网络安全活动”,提供此类工具的组织或个人将面临法律制裁。对于需求者(如商家、个人创作者),明知刷赞属于虚假数据仍主动购买,虽不直接构成违法,但可能因共同实施虚假宣传行为,与提供者承担连带责任,尤其在因虚假流量引发消费者投诉或商业纠纷时,需承担相应的民事赔偿风险。

司法实践已对“刷点赞”行为的违法性形成明确共识,典型案例为法律适用提供了参照。2022年,某电商平台商家为提升产品销量,通过第三方服务商购买抖音点赞10万次,被市场监管部门认定为“虚假商业宣传”,处以20万元罚款;同年,某MCN机构因组织“刷赞刷量”团队,帮助网红虚构数据吸引广告合作,被法院判决构成不正当竞争,赔偿平台及竞争对手经济损失50万元。这些案例表明,司法机关对刷点赞行为的规制并非停留在“平台违规”层面,而是上升至“市场竞争秩序”的高度——即使刷赞行为未直接欺骗消费者,但其通过操纵数据破坏了平台基于用户真实行为构建的公平竞争环境,本质上属于《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二条所禁止的“扰乱市场竞争秩序”的行为。

技术迭代与监管滞后之间的矛盾,是当前治理“刷点赞”行为的核心挑战。随着AI换脸、虚拟人等新技术的发展,刷点赞手段愈发隐蔽:真人“水军”通过模拟真实用户行为(如随机浏览、短暂停留后点赞)规避平台检测,自动化脚本则通过批量切换账号、模拟点击轨迹实现“秒赞”。这些技术手段增加了监管难度,导致部分平台依赖“事后封号”的被动治理模式,难以从源头遏制刷赞产业链。然而,监管滞后并非意味着法律空白,《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明确要求“算法推荐服务提供者不得利用算法虚假宣传、误导用户”,平台可通过优化算法识别虚假流量(如分析点赞账号的活跃度、行为特征等),并向监管部门提交数据线索,形成“技术反制+行政监管”的协同治理机制。

对用户而言,“帮别人刷点赞”看似“捷径”,实则是饮鸩止渴的法律与声誉风险。个人创作者若依赖刷赞维持数据,一旦被平台识别,不仅面临账号限流、封禁等处罚,更会因“数据造假”失去粉丝信任——在内容同质化严重的短视频生态中,真实用户互动才是创作者长期发展的基石。对企业而言,虚假流量看似降低了短期营销成本,却可能因“刷赞翻车”引发品牌危机:2023年某知名品牌因被曝购买千万点赞数据,在社交媒体遭用户抵制,最终导致产品销量下滑。这印证了一个朴素道理:数字经济的核心竞争力是真实,任何试图通过数据造假“走捷径”的行为,终将付出法律与市场的双重代价。

在抖音等短视频平台深度融入社会生活的当下,“刷点赞”已不仅是简单的平台违规行为,更是对互联网诚信体系的侵蚀。法律对虚假流量的规制,不仅是对市场竞争秩序的维护,更是对“真实、透明、公平”数字价值观的守护。对于创作者而言,回归内容本质,用优质作品吸引用户真实点赞,才是长久之道;对于平台而言,需通过技术升级与规则完善筑牢“防火墙”;对于监管部门,则需持续强化跨部门协同,斩断刷点赞背后的黑色产业链。唯有如此,才能构建一个让“流量回归真实,内容赢得尊重”的短视频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