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抖音平台上刷赞赚取佣金的行为,近年来随着短视频经济的爆发式增长逐渐浮出水面。这种看似“轻松赚钱”的兼职模式,吸引了大量用户参与,但其背后潜藏的法律风险却鲜为人知。从法律视角审视,在抖音平台上通过刷赞赚取佣金,本质上属于违法行为,不仅违反平台规则,更可能触犯我国多项法律法规,对参与者、商家及平台生态均造成实质性危害。
要厘清刷赞赚佣金的违法性,首先需明确其行为模式与本质。所谓“刷赞赚佣金”,通常由中介组织承接抖音商家的推广需求,再通过招募用户以虚假账号、设备或技术手段对指定视频进行点赞、评论、转发,以此制造虚假流量数据,商家按单量或效果支付佣金,参与者则通过完成刷赞任务获得报酬。在这一链条中,核心行为是“刷赞”——即通过非自然、非真实用户互动的方式,人为提升视频的互动数据。这种行为直接违反了抖音平台《社区自律公约》中“禁止任何形式的虚假流量、刷量作弊”的规定,属于平台严厉打击的违规操作。然而,其违法性远不止于违反平台协议,更深层次地触及了我国法律对市场秩序与网络空间规范的底线。
从法律层面分析,刷赞赚佣金的违法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该法明确规定,经营者不得对其商品的销售状况、用户评价等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欺骗、误导消费者。刷赞行为通过虚假数据虚构视频热度,本质上是对商品或服务效果的虚假宣传,属于典型的不正当竞争手段。例如,某商家通过刷赞使产品视频获得百万点赞,营造出“爆款”假象,误导消费者购买,直接侵害了其他诚信经营者的公平竞争权,也损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与选择权。其二,违反《电子商务法》。该法要求电子商务经营者全面、真实、准确、及时地披露商品或服务信息,不得进行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若刷赞行为涉及电商商品推广,则商家与刷赞中介均构成对电子商务信息的篡改,违反了该法对信息真实性的基本要求。其三,可能涉及《刑法》中的“非法经营罪”或“诈骗罪”。若刷赞形成规模化产业链,涉案金额较大或情节严重,组织者可能因“违反国家规定,扰乱市场秩序”构成非法经营罪;若通过刷赞骗取广告主投放费用或消费者信任,则可能构成诈骗罪。近年来,已有多地公安机关查处刷量灰产案件,涉案人员因组织刷赞、刷量被追究刑事责任,印证了该行为的严重法律后果。
平台规则与法律实践的双重约束下,刷赞赚佣金的参与者也面临现实风险。抖音平台对刷赞行为的技术监测日益成熟,通过大数据分析可识别异常点赞账号(如无内容互动、频繁切换账号、设备指纹异常等)。一旦发现用户参与刷赞,平台将采取限流、封号、扣除信用分等措施,情节严重者甚至可能被列入平台黑名单,影响其在抖音生态内的正常活动。对商家而言,虽然短期内可能通过刷赞获得流量曝光,但长期来看,虚假数据无法转化为真实转化,反而可能因用户发现“货不对板”引发投诉、差评,损害店铺信誉。更严重的是,若商家主动委托刷赞或与中介合谋,一旦被查处,不仅面临平台处罚,还可能被市场监管部门处以罚款、吊销营业执照等行政处罚,甚至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对参与者个人而言,看似“无本万利”的刷赞佣金,实则是法律高压线下的“非法所得”,不仅可能被追缴,更会留下违法记录,对个人信用、就业乃至生活产生长远负面影响。
刷赞赚佣金行为的泛滥,对抖音平台生态的破坏尤为深远。短视频平台的核心价值在于真实、多元的内容生态,用户通过优质内容创作者获得信息、娱乐与情感共鸣,商家通过真实数据评估投放效果。刷赞行为则通过制造“数据泡沫”,扭曲了内容评价体系:优质内容可能因缺乏流量扶持被淹没,低质甚至违规内容却可能通过刷赞获得曝光,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同时,虚假流量导致广告主投放效果与预期严重不符,降低广告投放意愿,进而影响平台广告收入与创作者激励机制,最终损害整个短视频行业的健康发展。据业内统计,2022年短视频行业因虚假流量造成的广告损失超过百亿元,刷赞灰产正是其主要推手之一。此外,刷赞行为还滋生黑灰产业链,如账号买卖、个人信息泄露、恶意软件传播等,进一步加剧了网络空间的安全风险。
要从根本上遏制刷赞赚佣金现象,需构建“法律约束+平台监管+行业自律+用户教育”的综合治理体系。法律层面,应进一步明确刷赞行为的违法性认定标准,加大对组织者、商家的处罚力度,提高违法成本;平台层面,需持续优化反作弊技术,建立跨平台数据共享机制,对刷赞账号进行全网联动封禁;行业层面,推动广告主、MCN机构、创作者签署《反虚假流量公约》,形成行业共治;用户层面,需通过普法宣传提高对刷赞违法性的认知,引导用户通过创作优质内容、参与平台正规活动获得收益,而非以身试法。
归根结底,在抖音平台上刷赞赚取佣金,绝非“灰色地带”的兼职捷径,而是游走在法律边缘的危险行为。其背后不仅是对平台规则的漠视,更是对市场秩序、消费者权益与网络生态的严重破坏。唯有坚守合法合规底线,维护真实、公平的竞争环境,才能让短视频经济行稳致远,让每一位参与者都能在阳光下分享行业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