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抖音快手平台上刷赞是否违法?

在抖音快手平台上刷赞是否违法?这一问题随着短视频行业的爆发式增长,逐渐从行业潜规则演变为公众关注的法律焦点。当“点赞数”成为衡量内容价值、商业变现能力的关键指标时,刷赞行为应运而生——通过技术手段或人工操作,人为增加视频点赞量,试图伪造流量热度。

在抖音快手平台上刷赞是否违法?

在抖音快手平台上刷赞是否违法

在抖音快手平台上刷赞是否违法?这一问题随着短视频行业的爆发式增长,逐渐从行业潜规则演变为公众关注的法律焦点。当“点赞数”成为衡量内容价值、商业变现能力的关键指标时,刷赞行为应运而生——通过技术手段或人工操作,人为增加视频点赞量,试图伪造流量热度。然而,这种看似“低成本提升曝光”的操作,实则游走于法律与道德的边缘,其违法性需从法律本质、行业影响及司法实践三个维度进行深度剖析。

刷赞行为的本质是流量造假,而流量造假的核心在于“虚假宣传”与“不正当竞争”。从法律定义看,《反不正当竞争法》明确禁止经营者对其商品的性能、功能、销售状况、用户评价等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欺骗、误导消费者。抖音、快手作为内容电商平台,点赞数直接关联内容的“受欢迎程度”,是用户判断内容质量、商家选择合作的重要依据。当刷赞行为人为篡改这一数据,相当于对商品(内容或服务)的用户评价进行伪造,直接违反了《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八条“经营者不得对其商品的性能、功能、质量、销售状况、用户评价、曾获荣誉等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的规定。例如,某商家通过刷赞将新品视频点赞量刷至10万+,吸引合作方以“高热度”为由支付高额推广费,实则数据造假,这种行为已构成对合作方的欺诈,亦破坏了平台内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

从平台规则与用户协议角度看,抖音、快手等平台均在其《社区自律公约》或《用户服务协议》中明确禁止“刷量”“作弊”等行为。用户注册账号时即同意接受平台规则,刷赞实质上是对契约精神的违反。平台有权依据约定对违规账号采取降权、封禁等措施,这是平台自治权的体现。但仅从平台规则出发,尚不能完全回答“是否违法”的问题——法律层面的判断需以国家强制性规范为依据。而2022年国家网信办发布的《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明确要求,算法推荐服务提供者不得利用算法虚假流量、虚假评论、虚假交易等,扰乱市场秩序。刷赞作为“虚假流量”的典型形式,其提供者(无论是刷赞平台还是需求用户)均可能因违反该规定,面临网信部门的行政处罚,包括警告、罚款、暂停服务等。

司法实践已将刷赞行为纳入法律规制范畴,多起案例明确其违法性及责任承担。2021年,杭州互联网法院审理的“某刷量公司诉某商家服务合同纠纷案”中,法院认定刷量服务因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及公序良俗而无效,判决刷量公司返还服务费用,驳商家的全部诉讼请求。该判决的核心逻辑在于:刷赞服务本身以“造假”为目的,违反《民法典》第一百五十三条“违背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的规定,因此双方签订的刷赞合同自始没有法律约束力。此外,在刑事领域,若刷赞行为涉及“非法经营罪”,例如刷赞平台形成产业链,非法经营数额达到法定标准(如个人违法所得5万元以上或单位违法所得50万元以上),则可能面临刑事责任。2023年,江苏警方破获的一起“刷赞刷量”犯罪团伙案件中,该团伙通过开发刷赞软件、控制“水军”账号,为抖音、快手等平台用户提供刷赞服务,涉案金额超千万元,最终以非法经营罪被提起公诉。这表明,刷赞行为已从“违规”升级为“违法”,甚至可能构成犯罪。

从行业生态角度看,刷赞行为对抖音、快手平台及内容创作者均造成实质性损害。对平台而言,虚假流量扭曲了内容分发机制——优质内容因真实互动不足被淹没,低质内容因刷赞获得曝光,导致用户信任度下降,平台活跃度降低。抖音在2022年年度报告中曾指出,全年清理虚假账号超1亿个,拦截刷量请求超50亿次,可见刷赞对平台生态的侵蚀之深。对创作者而言,依赖刷赞“走捷径”会形成恶性循环:一方面,虚假数据无法转化为真实用户粘性,商业合作后因数据“注水”被品牌方追责;另一方面,长期刷赞可能导致账号被平台识别并降权,失去自然流量推荐,最终“得不偿失”。更严重的是,当刷赞成为行业普遍现象,合规创作者的优质内容被“劣币驱逐”,破坏了内容创作的公平竞争环境,这与短视频行业“鼓励原创、优质内容为王”的发展方向背道而驰。

那么,用户或商家应如何规避刷赞的法律风险?核心在于树立“内容为王、合规经营”的理念。对个人创作者而言,优质内容是提升点赞量的唯一正道,通过垂直领域深耕、用户互动优化、创意内容输出等合法方式积累真实粉丝,才能实现账号的长期价值。对商家而言,推广营销应选择平台官方渠道(如DOU+、快手粉条),通过正规流量投放提升曝光,而非寄希望于“刷赞”等灰色手段。此外,若发现他人刷赞行为,可通过平台举报通道或向网信部门投诉,共同维护清朗网络空间。

归根结底,在抖音快手平台上刷赞绝非“无伤大雅”的小操作,而是触碰法律红线的违法行为。它不仅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电子商务法》等上位法,破坏市场公平竞争秩序,更可能因情节严重构成刑事犯罪。随着监管技术的升级(如AI识别虚假流量、大数据监测刷赞行为)和法律责任的明确化,刷赞行为的违法成本将越来越高。唯有摒弃流量至上的浮躁心态,回归内容创作的本质,才能在短视频行业的浪潮中行稳致远——毕竟,法律不保护“虚假的繁荣”,真实的用户认可才是内容价值的终极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