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商平台上购买点赞是否被视为刷单行为?

在电商平台流量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商家为提升商品曝光度,常采取多种流量获取手段,其中“购买点赞”作为一种短期见效的方式被部分商家采用。然而,这种行为是否属于“刷单行为”的范畴,始终是行业争议的焦点。

在电商平台上购买点赞是否被视为刷单行为?

在电商平台上购买点赞是否被视为刷单行为

在电商平台流量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商家为提升商品曝光度,常采取多种流量获取手段,其中“购买点赞”作为一种短期见效的方式被部分商家采用。然而,这种行为是否属于“刷单行为”的范畴,始终是行业争议的焦点。要厘清这一问题,需从刷单的本质定义、购买点赞的行为特征、平台规则界定及法律合规性等多维度综合分析,才能准确判断其在电商生态中的定位。

刷单行为的核心在于“虚构交易或虚假互动”,其本质是通过非真实商业目的的操作,人为伪造商品销量、用户评价或互动数据,误导消费者决策,破坏平台公平竞争秩序。传统刷单多表现为商家通过自养号、刷手群等方式虚假下单,完成支付后退款,或伪造“已购”标签用户的好评。这类行为直接关联交易环节,与商品真实销售无关联,是平台严厉打击的对象。而购买点赞,通常指商家通过第三方服务商获取非真实用户的点赞行为,点赞用户并未实际购买商品,甚至未浏览商品详情页,仅通过技术手段完成点赞操作。从行为特征看,购买点赞虽未直接涉及虚构交易,但其“虚假互动”属性与刷单的“数据造假”内核高度一致——两者均通过非正常手段篡改平台数据,制造虚假繁荣表象,本质上均属于“流量造假”的子类。

电商平台对“刷单行为”的界定早已超越传统“虚假交易”范畴,逐步扩展至所有“非自然增长数据”。以淘宝、京东、抖音等主流平台为例,其规则中均明确禁止“任何形式的虚假流量、虚假互动”,包括但不限于虚假点赞、虚假收藏、虚假分享。例如,淘宝平台规则中“不正当营销”条款规定,通过工具或第三方服务获取虚假流量、虚假互动,属于严重违规行为,情节严重者将面临店铺降权、扣分甚至封店处罚。京东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实施细则》也将“虚构用户评价、点赞等互动数据”列为刷单行为的一种。抖音电商更是将“虚假互动”与“虚假交易”并列,纳入《电商创作者营销合规准则》的打击范围。可见,在平台规则视角下,购买点赞与刷单并无本质区别,均属于“数据造假”的违规行为,只是操作场景从“交易环节”延伸至“互动环节”。

从技术识别角度看,平台风控系统对购买点赞的监测能力已日趋成熟。真实用户的点赞行为通常具备“路径合理性”——用户可能通过商品详情页、直播间或搜索推荐进入页面,停留时间、点击轨迹符合正常浏览逻辑,且点赞行为常伴随收藏、评论等其他互动。而购买点赞的流量往往呈现“瞬时集中”“IP异常”“设备特征单一”等特点:大量点赞在短时间内集中爆发,点赞用户IP地址集中于特定地域或机房,使用相同型号设备或模拟器,且无任何其他浏览行为。平台通过大数据算法分析用户行为路径、设备指纹、IP特征等多维度数据,可精准识别异常点赞流量。一旦被判定为虚假互动,商家将面临流量清零、商品降权、店铺评分下降等处罚,情节严重者可能被纳入平台“黑名单”,影响长期经营合规性。

购买点赞对电商生态的负面影响远超短期流量收益。对消费者而言,虚假点赞会误导其判断,降低消费决策准确性。当商品点赞量虚高但实际评价与销量不符时,消费者可能因信任数据而购买劣质商品,损害消费体验,进而降低对平台的信任度。对商家而言,依赖购买点赞虽能短暂提升曝光,但长期会导致“劣币驱逐良币”——合规商家因坚持真实运营而流量缓慢增长,违规商家通过数据造假抢占流量,破坏市场公平性。更严重的是,一旦平台发现商家购买点赞,不仅会处罚违规店铺,还可能关联其关联账号,导致全平台流量受限,得不偿失。对平台而言,虚假互动会稀释平台数据真实性,削弱平台作为“信任中介”的价值,长期将损害用户粘性和商业生态健康。

当前,随着电商监管趋严和平台算法升级,购买点赞的生存空间正被持续压缩。2023年《电子商务法》修订案进一步明确“禁止电子商务经营者通过虚构交易、编造用户评价等方式进行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将虚假互动纳入法律规制范畴。市场监管总局多次开展“流量造假”专项整治行动,对购买点赞的商家及服务商处以高额罚款。同时,平台正通过“AI风控模型”“区块链存证”等技术手段,实现流量数据的全链路追溯,确保“每一点赞都有真实用户行为支撑”。在此趋势下,商家需摒弃“流量捷径”思维,转向通过内容优化、服务提升、用户运营等合法方式获取自然流量。例如,通过短视频展示商品使用场景、直播互动解答用户疑问、会员体系提升复购率等,才是构建长期竞争力的核心。

归根结底,在电商平台上购买点赞的行为,无论从平台规则、技术识别还是法律视角,均被视为“刷单行为”的延伸形式,本质是“数据造假”的违规操作。其短期流量收益无法掩盖对消费者信任、商家公平竞争和平台生态的深层损害。在电商行业从“流量竞争”转向“信任竞争”的当下,唯有坚持合规经营、深耕用户价值,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可持续发展。任何依赖虚假流量获取的“繁荣”,终将因缺乏真实支撑而崩塌,唯有诚信经营才是电商长久之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