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交媒体平台上进行刷赞行为是否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这一问题随着数字经济的深入发展日益凸显。刷赞,即通过技术手段或人为操作,在社交媒体平台上虚假增加内容的点赞数量,本质上是对平台数据真实性的破坏,更是对网络空间秩序的挑战。从法律视角审视,此类行为已非简单的“平台违规”,而是明确触及了国家法律法规的红线,其违法性可从多维度得到印证。
刷赞行为的法律定性,首先需明确其本质属性。社交媒体平台的点赞功能,本质上是用户对内容真实价值的表达机制,承载着信息传播的“信用背书”功能。当点赞数被人为操纵,这一机制便失去了真实性基础,演变为虚假的商业信号或流量符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第十二条规定,任何个人和组织不得利用网络从事“危害网络安全”的活动,不得“提供专门用于从事危害网络安全活动的程序、工具”。刷赞行为通过程序化脚本、虚假账号等技术手段批量制造虚假数据,属于“从事危害网络安全的活动”,直接违反了该条款的禁止性规定。
进一步看,刷赞行为在商业场景中的应用,更可能触犯《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该法第八条明确禁止经营者对其商品的性能、功能、质量、销售状况、用户评价等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欺骗、误导消费者。实践中,商家为提升产品或服务的市场认可度,常通过刷赞伪造高用户评价;网红、主播为营造“爆款”假象,刷赞虚构内容热度。此类行为本质上是通过虚假数据误导消费者决策,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例如,2022年市场监管总局公布的“2022年反不正当竞争专项执法行动典型案例”中,某公司通过第三方服务商为旗下网店刷单、刷赞,虚构商品销量和用户好评,最终被处以50万元罚款,这正是对刷赞行为违法性的直接印证。
在电子商务领域,刷赞行为还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的相关规定。该法第十七条规定,电子商务经营者应当全面、真实、准确、及时地披露商品或者服务信息,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点赞数据作为商品或服务评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真实性直接关系到消费者的知情权。通过刷赞伪造高评价,属于“披露虚假信息”,违反了电子商务经营者的基本义务。此外,该法第三十八条还规定,电子商务平台经营者应当建立健全信用评价制度,公示信用评价规则,为消费者提供评价渠道。若平台对刷赞行为放任不管,甚至默许、参与,则可能构成对平台管理责任的违反,需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从数据安全与个人信息保护的角度,刷赞行为还可能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部分刷赞产业链通过非法获取、买卖用户个人信息,批量注册虚假账号或“僵尸号”,实施刷赞操作。这种行为不仅侵犯了个人信息权益,更破坏了数据安全。《数据安全法》第二十七条要求,任何组织、个人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他人数据;《个人信息保护法》第十条明确,任何组织、个人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个人信息。为刷赞提供个人信息支持或利用非法获取的信息实施刷赞,均属于对上述法律的公然违反。
值得注意的是,刷赞行为的法律规制并非停留在“事后处罚”,而是已形成“预防-监测-惩戒”的全链条监管体系。国家网信办等部门持续开展“清朗”“净网”等专项行动,将“流量造假”列为重点整治对象,通过技术手段识别虚假账号、异常流量,对刷赞产业链上的组织者、参与者进行严厉打击。例如,2023年某地公安机关破获的“刷赞刷粉”专案中,犯罪团伙通过开发自动化刷赞软件,操控数万虚假账号为网红、商家点赞,涉案金额超千万元,最终主犯因“非法经营罪”被判处有期徒刑。这一案例表明,刷赞行为已从单纯的“违规”升级为“刑事犯罪”,法律后果远超公众认知。
刷赞行为的危害性远不止于法律层面的禁止,其对网络生态的破坏更为深远。一方面,虚假点赞数据误导用户决策,劣质内容通过“刷赞”获得流量倾斜,挤压优质内容的生存空间,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另一方面,破坏了社交媒体平台的信用基础,用户对平台数据的信任度下降,最终损害平台的商业价值和社会公信力。从宏观层面看,刷赞行为助长了“流量至上”的错误价值观,违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对“诚信”的基本要求,与清朗网络空间的建设目标背道而驰。
面对刷赞行为的法律风险与生态危害,合规成为各方主体的必然选择。对社交媒体平台而言,需强化技术监测能力,通过AI算法识别异常点赞行为,完善账号实名制与信用管理体系,对违规账号采取限流、封禁等措施。对商家、网红等内容创作者而言,应摒弃“流量捷径”思维,通过提升内容质量、优化用户体验获取真实流量,避免因刷赞行为面临行政处罚、民事赔偿甚至刑事责任。对普通用户而言,需增强辨别能力,对异常高赞内容保持理性判断,主动抵制虚假流量,共同维护健康的网络环境。
在社交媒体平台进行刷赞行为,绝非无伤大雅的“小操作”,而是明确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违法行为。从网络安全、市场竞争、电子商务到数据安全、个人信息保护,我国已构建起多层次、全方位的法律规制体系,对刷赞行为形成了“零容忍”的监管态势。唯有各方主体共同坚守法律底线,回归内容创作的本质,才能推动社交媒体平台在法治轨道上健康发展,让每一份点赞都承载真实的价值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