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当下,网络空间的互动数据已成为衡量内容价值、影响传播效能的关键指标。随之而来的“刷赞”“刷转发”现象日益普遍,不少个人或机构通过技术手段、人工操作等方式虚构流量,试图在信息洪流中抢占先机。然而,这种看似“低成本高回报”的操作背后,却隐藏着不容忽视的法律红线。在网络上刷赞和转发内容是否属于违法活动? 这一问题的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是需要结合行为动机、手段、危害后果以及具体法律法规进行综合判断,其本质已超出普通网络行为的范畴,触及法律规制的边界。
从法律属性来看,网络刷赞和转发行为的违法性认定,核心在于其是否违反了法律的强制性规定或损害了社会公共利益与他人合法权益。我国法律体系并未直接针对“刷赞”行为制定单一罪名,但这并不意味着其游离于法律监管之外。根据行为目的和实施方式的不同,该行为可能分别违反《网络安全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乃至《刑法》的相关规定,构成多层次的法律责任。例如,若商家通过刷赞、转发虚构商品销量或用户评价,误导消费者决策,便直接违反了《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八条“经营者不得对其商品的性能、功能、质量、销售状况、用户评价、曾获荣誉等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欺骗、误导消费者”的明确禁止性规定,属于典型的不正当竞争行为。这种通过数据造假获取竞争优势的做法,不仅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竞争秩序,更侵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公平交易权,其违法性显而易见。
进一步分析,网络刷赞和转发行为的技术手段往往涉及对平台数据规则的规避或破坏,这可能触犯《网络安全法》的相关规定。当前,部分黑色产业链通过开发“刷量软件”“机器人账号”等工具,批量生成虚假互动数据,这种行为本质上是对平台信息系统的非授权访问或干扰。根据《网络安全法》第二十七条,“任何个人和组织不得从事非法侵入他人网络、干扰他人网络正常功能、窃取网络数据等危害网络安全的活动;不得提供专门用于从事危害网络安全活动的程序、工具”。若刷赞行为的技术手段涉及上述情形,即便未造成严重后果,也可能面临行政责任,由公安机关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以罚款;情节严重的,甚至可能被追究刑事责任。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技术迭代,AI换脸、虚拟账号等新型刷量手段不断涌现,但法律对“危害网络安全”的界定具有开放性,无论技术形式如何变化,只要实质上破坏了网络数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就难逃法律的审视。
网络刷赞和转发行为的社会危害性,是其被纳入法律规制范畴的重要依据。在内容生态层面,虚假流量会扭曲信息传播的真实逻辑,劣质内容可能通过刷赞、转发获得远超实际价值的曝光,挤压优质内容的生存空间,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长此以往,公众对网络信息的信任度将大幅下降,侵蚀网络空间的公信力基础。在商业伦理层面,数据造假行为破坏了市场公平竞争的底线——那些依靠真实内容和优质服务积累流量的商家,在与“刷量者”的竞争中处于明显劣势,这不仅损害了守法经营者的利益,更可能导致整个行业陷入“流量焦虑”的恶性竞争,阻碍行业的创新与可持续发展。从更宏观的社会视角看,当虚假互动数据成为衡量社会情绪、民意导向的参考时,其可能误导公共决策,甚至被用于操纵舆论、危害社会稳定,这种潜在风险使得法律必须对刷赞、转发等流量造假行为保持高度警惕。
面对日益复杂的网络刷赞和转发乱象,我国监管体系和法律法规正在不断完善。近年来,国家网信办、市场监管总局等多部门联合开展“清朗”“净网”等专项行动,明确将“流量造假”列为整治重点,对恶意刷赞、刷转化的账号和平台依法予以处罚。2022年施行的《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进一步要求,算法推荐服务提供者不得利用算法虚假点赞、转发等流量造假方式,干扰信息呈现。这些举措表明,监管层已将流量造假视为网络生态治理的重点领域,通过“技术+制度”的双重手段,推动网络空间回归真实、有序。同时,司法实践中也出现了相关案例:某电商平台商家因雇佣“刷手”虚构商品好评,被市场监管部门处以20万元罚款;某MCN机构组织粉丝大规模刷转发数据,被平台封禁账号并承担民事赔偿责任。这些案例为公众划清了法律边界,也为类似行为的规制提供了实践参考。
对于普通网民和内容创作者而言,厘清网络行为的法律边界至关重要。需要明确的是,并非所有的点赞和转发都涉及违法——基于真实意愿的互动是网络社交的基础,受法律保护;但若以营利为目的、通过技术手段或组织化方式批量制造虚假互动,则可能踩踏法律红线。个人在面对“刷赞兼职”等诱惑时,应清醒认识到其潜在的法律风险,避免因小失大;内容创作者则应将精力放在提升内容质量上,而非依赖数据造假获取短期流量,唯有真实、优质的内容才能赢得长久的市场认可。
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数据真实是数字经济的生命线。刷赞和转发行为的违法性认定,本质上是法律对技术发展带来的新问题的回应,其核心在于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保障网络空间的清朗生态。随着法律法规的持续完善和监管技术的不断升级,任何试图通过流量造假走捷径的行为,都将面临法律的严惩。唯有坚守诚信底线,尊重数据真实,才能共同构建一个健康、有序、可信的网络环境,让数字技术真正服务于社会进步与人民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