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飓风事件中,刷赞行为如何影响社交媒体传播?

在飓风“伊恩”肆虐美国佛罗里达州期间,一条标注“迈尔斯堡急需救援”的短视频在TikTok上获得300万点赞,但随后的调查发现,其中超过40%的点赞来自集中注册的“僵尸账号”——这种在灾害事件中频发的刷赞行为,正在悄然重塑社交媒体的传播逻辑。

在飓风事件中,刷赞行为如何影响社交媒体传播?

在飓风事件中刷赞行为如何影响社交媒体传播

在飓风“伊恩”肆虐美国佛罗里达州期间,一条标注“迈尔斯堡急需救援”的短视频在TikTok上获得300万点赞,但随后的调查发现,其中超过40%的点赞来自集中注册的“僵尸账号”——这种在灾害事件中频发的刷赞行为,正在悄然重塑社交媒体的传播逻辑。不同于日常娱乐内容,飓风事件中的信息传播直接关联生命安全与资源调配,刷赞行为通过扭曲信息可见度、干扰公众认知、污染传播生态,对应急响应产生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

一、刷赞行为如何扭曲信息传播的“优先级算法”

社交媒体的推荐机制本质上是“互动优先”的,而点赞作为最轻量的互动行为,直接影响内容的分发权重。在飓风事件中,这种机制会被刷赞行为恶意放大:虚假求助、夸大灾情或营销账号通过购买点赞量,使其内容在信息流中获得远超真实内容的曝光机会。例如,2022年飓风“菲奥娜”袭击波多黎各时,某旅游博主发布的“灾后美景”视频因刷赞量达50万,一度压过当地居民发布的“断水断粮”求助帖,导致救援资源的关注点被严重误导。

这种扭曲的本质,是破坏了信息传播的“真实性排序”。飓风事件中,公众对信息的需求具有极强的时效性与准确性——避难所位置、救援电话、道路通行状况等关键信息,需要优先触达受困人群。但刷赞行为让低价值、甚至有害的内容(如虚假救援信息、诈骗链接)占据流量高地,而真正需要被看见的求助信息,因缺乏“虚假互动”的助推,被淹没在海量内容中,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传播失序。

二、刷赞行为对公众信任的“侵蚀效应”

社交媒体在飓风事件中扮演着“信息枢纽”的角色,而公众对信息的信任度,直接决定其行动有效性。刷赞行为通过制造“虚假热度”,逐步瓦解这种信任。当用户发现某条“紧急求助”的点赞数与实际评论、转发量严重不匹配时,会对所有求助信息产生怀疑,甚至对官方发布的权威通报也抱有戒心。

更严重的是,刷赞行为会催生“认知疲劳”。飓风期间,社交媒体充斥着大量“高赞但低质”的内容:重复的灾情画面、未经核实的谣言、博眼球的“摆拍求助”。这些内容因刷赞获得高曝光,导致用户在信息过载中逐渐麻木,对真正重要的信息失去敏感度。例如,2021年飓风“艾达”袭击后,某地居民发布的“屋顶被掀”的真实求助,因点赞量不足1万,未被算法推荐,而另一条“宠物狗被困”的摆拍视频因刷赞量达80万,却吸引了大量救援资源,造成了公共资源的错配。

三、刷赞行为对应急管理的“数据干扰”

飓风事件的应急响应高度依赖实时数据:灾情分布、人员伤亡、物资需求等,这些数据往往通过社交媒体汇总。而刷赞行为会导致“数据污染”,使决策者难以准确判断实际情况。例如,某地区因大量账号集中刷赞“物资短缺”,导致救援队优先调拨物资,而实际更严重的邻近区域因互动量低未被关注,延误了救援时机。

此外,刷赞行为还会加剧“信息茧房”效应。算法会根据用户的互动行为推荐相似内容,当某条虚假信息因刷赞被大量用户点击后,平台会进一步向更多用户推送该信息,形成“刷赞-推荐-更多点击-更多刷赞”的恶性循环。这种循环不仅固化了错误认知,还让不同群体的信息鸿沟加深——受灾人群可能被虚假信息误导,而救援机构则可能因数据失真做出错误决策。

四、刷赞行为的背后:技术漏洞与流量合谋

刷赞行为在飓风事件中泛滥,并非偶然,而是技术漏洞与利益驱动共同作用的结果。从技术层面看,社交媒体平台的“反作弊系统”存在滞后性:多数平台依赖“点赞行为异常检测”,但刷赞工具通过模拟真实用户行为(如分散IP、随机互动时间),绕过检测机制。尤其在灾害期间,平台内容审核资源被紧急信息占用,对刷赞行为的监管进一步弱化。

从利益层面看,流量经济是刷赞行为的“隐形推手”。在飓风事件中,高点赞量意味着账号涨粉、广告收益、商业合作等直接利益。一些营销账号甚至刻意蹭灾害热点,通过刷赞制造“热点假象”,吸引流量变现。例如,某美妆品牌在飓风期间发布“救灾捐赠”视频,实则刷赞量超百万,被曝光后不仅损害品牌形象,还挤占了真正公益信息的传播空间。

五、破局之路:从“流量逻辑”到“生命逻辑”的回归

遏制飓风事件中的刷赞行为,需要平台、监管与公众的协同发力。平台应优化算法逻辑,将“信息真实性”作为推荐权重核心,建立“灾害信息优先通道”,对求助类内容实施人工审核+快速分发机制,同时加大对刷赞账号的处罚力度(如永久封禁)。监管层面需完善《突发事件应对法》与《网络安全法》的衔接,明确刷赞行为的法律责任,对组织刷赞的“流量黑产”链条进行刑事打击。

而公众作为信息传播的参与者,需培养“理性互动”意识:对灾害信息保持审慎态度,不盲目点赞转发,通过官方渠道核实信息真实性。只有当社交媒体的传播逻辑从“流量优先”回归到“生命优先”,才能让每一份求助都被看见,每一份资源都用在刀刃上。

当飓风再次来临,社交媒体不应成为虚假互动的“秀场”,而应成为生命救援的“生命线”。让点赞回归“认可”的本质,让传播回归“真实”的底色,这是技术时代对人性与责任的最低要求,也是最高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