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职思政到底是啥?和全职、劳务、临时工有啥区别?
“兼职思政”这一概念,近年来在教育领域,特别是高等院校中逐渐浮现并引发讨论。它并非简单的“兼职”与“思政”两个词语的机械叠加,而是中国高等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特定用人模式下的具体体现。要理解其本质,必须首先剥离其字面含义,深入其制度内核。它特指那些在不脱离原有教学、科研或行政岗位的同时,承担起一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学生管理与服务职责的专业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这个岗位的核心并非完成一项临时性、辅助性的任务,而是要深度参与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宏大叙事中,其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是学生的思想引领与价值塑造。
厘清兼职思政与全职思政、劳务派遣及临时工的区别,是理解其独特性的关键。这四者看似都是人力资源配置的不同形式,但在身份属性、职责核心、管理模式与职业发展上存在云泥之别。首先,从身份属性上看,兼职思政人员首先是教师或专业技术人员,其“思政”职责是一种附加的、基于教育者身份的延伸。他们拥有编制或稳定的劳动关系,其主体身份是“教育者”。而全职思政人员(如专职辅导员)则是以思政工作为唯一职业,其身份是专业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劳务派遣人员与用人单位之间是劳务关系,而非劳动关系,其身份是“被派遣劳动者”,工作内容往往是程序化、可替代的。临时工则更是基于短期项目需求建立的临时雇佣关系,身份流动性极强。其次,在职责核心上,兼职思政的职责与专业教学紧密相连,强调“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同向同行,将价值引领融入知识传授的全过程。全职思政的职责则更为系统和深入,覆盖党团建设、心理健康、生涯规划、危机处理等多个维度。劳务派遣和临时工的职责边界则非常清晰,通常是执行性、事务性的工作,不涉及深度的教育引导。再者,管理模式迥异。兼职思政人员通常接受所在院系和学校学工部、研工部等职能部门的双重领导,考核标准兼顾其专业表现与思政成效,管理上更强调协同与赋能。全职思政人员归属学工系统垂直管理,有一套成熟的培训、考核与晋升体系。劳务派遣与临时工则主要由人力资源公司或项目直接管理,考核以量化指标为主。最后,职业发展路径也大相径庭。兼职思政经历往往被视为专业教师职业发展的“加分项”,是通往更高层次教学、管理岗位的阶梯。全职思政则有清晰的职称评定(如思政系列职称)和行政晋升通道。而后两者则几乎不具备长期职业发展的可能性。
兼职思政岗位的存在,有其深刻的现实价值与战略意义。其一,它实现了育人资源的最大化整合。许多专业课教师本身就是学术领域的佼佼者,其人格魅力、治学态度和学术精神本身就是最生动的思政教材。让他们参与到学生思政工作中,能够将思想引领无缝对接到专业学习的“最后一公里”,避免了思政工作与专业教学“两张皮”的现象。*一位优秀的工科教授,在指导学生攻克技术难题时,所展现出的严谨求实、精益求精的科学精神,其思政效果远胜于空洞的说教。*其二,它增强了思政工作的亲和力与针对性。兼职思政人员来自学生身边,是他们的任课老师、导师,这种天然的亲近感使得思想沟通更为顺畅,能够更及时、更精准地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与实际困惑。其三,从组织管理的角度,兼职思政是一种灵活、高效的人才使用方式,特别是在高校编制紧张、专职思政队伍力量不足的情况下,它有效补充了育人力量,构建了“全员育人”的工作格局。
然而,光环之下,兼职思政人员也面临着不容忽视的现实挑战。首当其冲的是角色冲突与精力分配问题。教学科研是硬指标,有明确的量化考核,而思政工作的成效则难以量化,具有长期性、隐匿性。在“非升即走”的压力下,兼职人员难免会将更多精力投入到论文、课题等“显性成果”上,导致思政工作被边缘化、形式化。其次是专业能力与培训体系的缺失。思政工作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需要系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许多兼职思政人员虽有热情,但缺乏必要的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知识,面对复杂的学生问题时往往力不从心。目前针对他们的系统化、常态化培训机制尚不健全。第三是职业认同与激励机制的不完善。由于身份的“双重性”,兼职思政人员有时会陷入“我是谁”的认同困境,工作成果难以被充分认可。在职称评定、评优评先中,思政工作的权重如何界定,缺乏明确、统一的标尺,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与归属感。
想要真正做好兼职思政工作,绝非易事,它需要个人、院系与学校三个层面的协同努力。对个人而言,必须树立“育人先育己”的自觉,将思政工作视为自身教育使命的内在组成部分,而非额外负担。要主动学习思政工作理论与方法,善于将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深度融合,做一名有思想、有温度、有情怀的“大先生”。对院系而言,要营造重视思政、支持兼职的浓厚氛围,在工作量计算、绩效考核上给予合理倾斜,为他们开展工作提供必要的资源和平台,组建由老带新的工作团队,帮助他们快速成长。对学校层面而言,则需顶层设计,系统推进。要建立完善的选聘、培训、考核与激励机制,将兼职思政队伍建设纳入学校整体师资发展规划。明确其职责边界,保障其合法权益,让他们工作有方向、干事有平台、发展有空间。唯有如此,兼职思政这支重要力量才能真正从“补充军”变为“生力军”,在新时代高校思政工作格局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理解兼职思政,实际上是在理解一种更为复杂、也更具生命力的教育生态。它打破了传统岗位的壁垒,将思想政治的涓涓细流,引入到专业知识的浩瀚海洋之中,实现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它不是一个简单的用工标签,而是一份沉甸甸的时代责任与教育担当,呼唤着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回归“育人”的初心。当一位兼职思政辅导员深夜还在与学生促膝长谈,当一位专业课教师在课堂上巧妙融入家国情怀,他们正是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经师”与“人师”相统一的深刻内涵,这正是中国高等教育在新时代背景下,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的生动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