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刷赞行为中的人是从哪里获得这么多QQ账号来源的?

社交媒体平台上的“刷赞”行为早已不是新鲜事,从商业推广到个人社交,虚假点赞的产业链暗流涌动。而支撑这一黑色产业链运转的,正是源源不断的QQ账号——这些账号从何而来?为何能在短时间内形成庞大的“账号池”?深入剖析QQ账号的来源渠道,不仅是对刷赞产业链的解构,更是对数字时代个人信息安全与平台生态治理的警示。

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刷赞行为中的人是从哪里获得这么多QQ账号来源的?

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刷赞行为中的人是从哪里获得这么多QQ账号来源的

社交媒体平台上的“刷赞”行为早已不是新鲜事,从商业推广到个人社交,虚假点赞的产业链暗流涌动。而支撑这一黑色产业链运转的,正是源源不断的QQ账号——这些账号从何而来?为何能在短时间内形成庞大的“账号池”?深入剖析QQ账号的来源渠道,不仅是对刷赞产业链的解构,更是对数字时代个人信息安全与平台生态治理的警示。

一、黑产驱动的“盗号-养号”模式:隐秘的账号供应链

QQ账号在刷赞产业链中的核心价值,在于其“社交属性”与“真实感”。相较于新注册的“空壳账号”,拥有历史操作记录、好友关系链的账号,更容易通过平台的内容审核机制,降低被识别为“虚假账号”的风险。这种需求催生了以“盗号-养号”为核心的黑色供应链。

盗号环节主要通过技术手段实现。黑产团伙利用木马病毒、钓鱼网站、恶意软件等工具,批量窃取用户的QQ账号密码。例如,通过伪装成“游戏外挂”“福利领取”等链接诱导用户点击,植入键盘记录程序,实时捕获账号信息;或利用“撞库”技术——将用户在A平台的账号密码尝试登录QQ,由于不少用户存在“一套密码多用”的习惯,成功率往往不低。据行业内部估算,每年因上述手段泄露的QQ账号数以千万计,其中部分流向黑产市场。

获取账号后,“养号”是提升账号价值的必经步骤。黑产操作者会模拟真实用户行为,包括每日登录、浏览空间、发布动态(多为生活化内容如美食、风景)、添加好友、参与群聊等,持续3-6个月甚至更久,让账号积累“活跃度”和“社交权重”。这类账号在刷赞时,能通过平台的行为风控检测,避免被快速标记。值得注意的是,“养号”并非一次性操作,而是根据平台算法更新动态调整策略——例如当平台强化“账号登录设备”审核时,黑产会批量更换不同IP和设备进行模拟,形成“对抗式养号”。

二、用户主动出售的“沉睡账号”:数字时代的“沉睡资产”

除了黑产盗号,大量“沉睡QQ账号”成为刷赞账号的重要来源。所谓“沉睡账号”,指用户注册后长期未使用,或因遗忘密码、更换联系方式而闲置的账号。这些账号看似无用,却因“历史注册时间早”“绑定过手机/邮箱”等特征,在黑产眼中具有“低风险高价值”的属性。

用户主动出售是这类账号流通的主要途径。部分用户因隐私保护意识薄弱,或受“账号回收”“闲置变现”等广告诱导,通过第三方平台(如二手交易网站、社交群组)以几元到几十元不等的价格出售账号。更隐蔽的是“批量回收”——黑产与某些互联网“账号回收商”合作,通过低价收购企业注销员工的离职账号、高校学生的毕业闲置账号等,形成规模化供给。此外,还有用户因“薅羊毛”行为注册大量账号(如早期通过注册QQ领取平台福利),使用后直接转卖,成为“一次性消耗品”。

这些沉睡账号在被黑产收购后,会经过“清洗”处理:解绑原用户信息、更换登录设备、修改密码,再通过“养号”恢复部分活跃度,最终进入刷赞市场。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用户对隐私保护的重视,沉睡账号的获取难度正在上升,黑产开始转向“诱导注册”——通过“注册送红包”“邀请好友得福利”等活动,批量诱导低龄用户或信息辨别能力较弱的人群注册新账号,短期内养号后即投入使用,形成“短平快”的账号供给模式。

三、僵尸账号的批量注册:技术漏洞下的“空壳账号池”

除了存量账号的流通,“增量账号”的批量注册是刷赞账号来源的另一重要渠道。这类账号被称为“僵尸账号”,即通过技术手段大规模注册,但无真实用户操作,仅作为刷赞工具使用。

批量注册的核心是“绕过平台验证机制”。早期黑产利用短信验证码平台的漏洞,通过购买“接码平台”服务,批量接收验证码实现自动化注册。随着平台加强短信验证,黑产转向更隐蔽的方式:利用“虚拟运营商”的未实名手机号、物联网卡,或通过“撞库”获取的已注册手机号进行“激活”,实现“无验证码注册”。此外,还有黑产利用平台API接口漏洞,通过程序直接调用接口批量生成账号,甚至与部分平台内部人员勾结,获取“注册权限”。

僵尸账号的特点是“高生成、低存活”。由于缺乏真实用户行为,这类账号在短时间内高频操作刷赞时,极易被平台风控系统识别。因此,黑产通常采用“分散使用”策略:将僵尸账号分配到不同IP、不同设备,模拟“自然点赞”,并在达到一定次数后“沉睡”,避免触发平台警报。尽管存活率低,但由于注册成本极低(每个账号成本不足0.1元),批量注册仍是黑产维持账号池规模的重要手段。

四、第三方数据黑市的“账号交易”:产业链的“集散中心”

无论是盗号、沉睡账号还是僵尸账号,最终大多流向第三方数据黑市,形成完整的“账号交易产业链”。这些黑市通常以加密社交软件(如Telegram、Signal)或暗网论坛为载体,采用“邀请制”保障隐蔽性,交易内容包括QQ账号的“等级、好友数、活跃度、绑定的手机号类型”等详细信息,价格根据账号“质量”分级。

例如,一个“养号6个月、好友数500+、近期有登录记录”的账号,价格可能在50-100元;而仅能用于基础刷赞的“空壳账号”,单价可能低至1-5元。交易流程高度标准化:黑产提供账号样本供买家测试,确认后通过加密货币支付,再通过网盘或API接口批量交付账号。为规避风险,部分黑市还提供“账号更换服务”——若买家购买的账号在使用中被封,可免费更换同等价值的账号。

这种“集散中心”式的交易模式,极大降低了刷赞行为者的“获取门槛”。只需少量资金,即可从黑市购买数千甚至数万个QQ账号,配合自动化刷赞工具(如模拟点击脚本、群控软件),实现“批量操作”。据某网络安全平台报告,仅2023年,国内暗网市场流通的QQ账号就超过2亿条,其中近70%用于社交媒体刷赞、刷量等灰色产业。

结语:切断账号来源,守护数字生态健康

QQ账号在刷赞行为中的泛滥,本质是黑产利用技术漏洞、用户隐私意识薄弱及平台监管滞后共同作用的结果。要破解这一难题,需多方协同:平台需强化账号生命周期管理,通过AI识别异常注册行为,建立“账号-设备-IP”的多维度风控体系;用户需提升隐私保护意识,定期清理闲置账号,避免密码泄露;监管部门需加大对黑产链条的打击力度,特别是对“接码平台”“数据黑市”等关键环节的整治。唯有切断QQ账号的非法供给渠道,才能从根源上遏制刷赞行为,让社交媒体回归真实互动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