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赞刷粉,这个在数字时代几乎无处不在的灰色操作,究竟是商家、网红的“流量捷径”,还是触碰法律红线的违法行为?随着短视频平台、电商直播的爆发式增长,刷量需求从幕后走向台前,各种“刷粉神器”“点赞套餐”在网络上明码标价,甚至形成了产业链。但在这看似繁荣的“数据繁荣”背后,其法律边界却始终模糊不清。事实上,帮人刷赞刷粉绝非简单的“灰色地带”,而是明确违反法律法规的不正当竞争行为,甚至可能构成刑事犯罪。
一、刷赞刷粉:被包装的“流量生意”,实则是数据造假
刷赞刷粉,本质是通过技术手段或人工操作,虚构用户对内容、商品或服务的互动数据,包括但不限于点赞、关注、粉丝量、评论、销量等。其形式早已从早期的“人工点击”发展为如今的“机器批量刷量”“真人养号”“刷单引流”等产业链模式。在电商平台,商家通过刷单提升店铺销量和好评率,吸引消费者下单;在社交媒体,网红、明星通过刷粉营造“人气爆棚”的假象,接洽商业广告;甚至部分企业为争夺市场份额,恶意竞品刷差价、刷负面评价,试图扰乱市场秩序。
这些操作背后,是“流量至上”的畸形价值观。在算法推荐机制主导的平台环境中,高点赞、高粉丝量意味着更高的曝光机会和商业价值。于是,“数据造假”被包装成“商业策略”,甚至有人将其视为“创业风口”。然而,这种虚假繁荣掩盖的,是对市场公平性的践踏,对消费者知情权的侵害,以及对数字生态的深度毒化。
二、法律明文禁止:刷赞刷粉触碰“高压线”
刷赞刷粉的违法性,并非无据可依。我国多部法律法规已对此作出明确禁止性规定,将其定性为不正当竞争行为,甚至可能涉及犯罪。
首先,《反不正当竞争法》是打击刷量行为的核心法律依据。 该法第八条规定:“经营者不得对其商品的性能、功能、质量、销售状况、用户评价、曾获荣誉等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欺骗、误导消费者。”刷赞刷粉通过虚构交易、伪造用户评价、虚假互动数据等方式,对商品或服务的质量、热度进行虚假宣传,直接违反了这一规定。2022年修订的《反不正当竞争法》进一步细化了虚假宣传的认定标准,明确“组织虚假交易、帮助虚假宣传”的行为同样构成违法,这意味着为他人提供刷量服务的“中间商”也需承担法律责任。
其次,《电子商务法》对电商领域的刷单行为作出针对性规制。 该法十七条明确规定:“电子商务经营者应当全面、真实、准确、及时地披露商品或者服务信息,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电子商务经营者不得以虚构交易、编造用户评价等方式进行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欺骗、误导消费者。”第三十九条还规定,平台经营者应当建立健全信用评价制度,公示信用评价规则,不得删除消费者评价。这意味着,无论是电商商家自行刷单,还是第三方机构提供刷单服务,均违反《电子商务法》的强制性规定。
此外,《网络安全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也从不同维度对刷量行为予以否定性评价。 《网络安全法》规定,任何个人和组织不得从事非法侵入他人网络、干扰他人网络正常功能、窃取网络数据等危害网络安全的活动;刷量行为通过技术手段伪造数据,可能涉及对网络系统的不当干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则强调消费者享有知情权,刷赞刷粉导致的虚假评价,直接剥夺了消费者获取真实信息的权利,损害了消费者权益。
值得注意的是,情节严重的刷量行为还可能构成刑事犯罪。例如,根据《刑法》第二百二十一条“损害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罪”,捏造并散布虚伪事实,损害他人的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给他人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可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若刷量行为涉及非法经营(如通过“地下钱庄”为刷量提供资金结算),还可能触犯《刑法》第二百二十五条“非法经营罪”。
三、执法实践:从“平台封号”到“法律追责”的双重打击
尽管法律条文清晰,但刷量产业为何屡禁不止?这与其隐蔽性强、跨区域运作、技术迭代快等特点密切相关。然而,近年来,随着监管力度加大,刷量行为的违法成本正在显著提升。
在平台层面,各大互联网企业已建立起相对完善的反刷量机制。例如,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通过AI算法识别异常流量行为,对短时间内暴涨的粉丝量、点赞量进行限流或封号处理;淘宝、京东等电商平台则通过“订单异常监测系统”,识别刷单行为,对涉事商家进行扣分、降权甚至清退。平台规则的严格执行,相当于为刷量行为设置了“第一道防线”。
在监管层面,国家网信办、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多次开展专项行动,打击网络虚假流量。2021年“清朗·‘饭圈’乱象整治”专项行动中,多家明星工作室因“数据造假”被点名通报;2023年“打击网络虚假信息和造谣传谣”专项行动中,多个刷量团伙被警方捣毁,涉案金额高达数千万元。例如,浙江警方曾破获一起特大刷量案,犯罪团伙开发“刷粉神器”,为网红、明星提供刷粉、刷赞服务,非法获利超2000万元,最终以“非法经营罪”追究刑事责任。
这些案例表明,帮人刷赞刷粉已不再是“平台内部事务”,而是受到法律严惩的违法行为。无论是需求方(商家、网红)还是供给方(刷量平台、个人),都可能面临行政处罚(如罚款、吊销执照)、民事赔偿(赔偿其他经营者损失),甚至刑事处罚。
四、行业反思:流量经济时代,如何回归“内容为王”?
刷赞刷粉的泛滥,折射出流量经济的焦虑症。在“流量=金钱”的逻辑驱动下,部分从业者试图通过数据造假走捷径,却忽视了商业竞争的本质——产品与服务的真实价值。事实上,虚假流量带来的短期利益,终将被市场反噬:消费者因虚假宣传产生信任危机,品牌口碑崩塌;平台因数据失真导致算法失灵,优质内容难以曝光;行业因劣币驱逐良币,陷入低水平竞争。
要破解这一困局,需多方协同发力。立法层面,需进一步细化刷量行为的认定标准,明确平台、商家、刷量机构的责任划分,降低维权成本;监管层面,需加强跨部门协作,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提升监管效率,对刷量产业链实施“全链条打击”;平台层面,需完善反刷量算法,建立“真实流量”评价体系,让优质内容获得更多曝光;行业层面,需倡导“诚信经营”价值观,通过行业自律公约抵制数据造假;用户层面,需提升辨别能力,拒绝“唯流量论”,用真实互动支持优质创作者。
流量经济的本质,是“注意力经济”,更是“信任经济”。只有当数据回归真实,当内容回归价值,数字生态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帮人刷赞刷粉或许能带来一时的虚假繁荣,但法律的红线不容触碰,市场的规律更不可违背。唯有坚守诚信底线,才能在流量时代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