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在抖音短视频平台上刷点赞行为是否合法?这一问题随着短视频行业的爆发式增长,逐渐成为创作者、MCN机构乃至监管部门关注的焦点。在流量至业的生态中,点赞数作为衡量内容热度的重要指标,其背后滋生出的“刷点赞”产业链,正不断挑战着法律与道德的边界。要厘清这一问题,需从行为本质、法律规制、平台规则及社会影响等多维度展开分析,而非简单以“是”或“否”定论。
一、刷点赞行为的界定:从“真实互动”到“流量造假”的灰色地带
在抖音平台上,点赞本质上是用户对内容的真实反馈,是平台算法推荐的重要依据——高赞内容更容易获得流量倾斜,从而形成“点赞-曝光-更多点赞”的正向循环。然而,当“点赞”脱离用户自主意愿,通过技术手段(如机器程序、虚假账号)或人工方式(如兼职刷量)人为堆砌时,便异化为“刷点赞”行为。这种行为可分为两类:一是非商业性“自刷”,即普通用户为满足虚荣心或提升账号可见度而进行的少量操作;二是商业性“代刷”,即MCN机构、商家或创作者通过付费购买大量虚假点赞,以营造“热门假象”。
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点赞异常”都构成违法。例如,用户因平台算法推荐或内容吸引力而产生的自然点赞增长,属于正常流量波动;而短期内点赞数呈几何级增长、点赞账号多为无内容僵尸号、点赞时间集中于特定时段等,则明显指向恶意刷量。这种“流量造假”行为,已超出合理互动范畴,触及法律与规则的禁区。
二、法律层面的合规性分析:虚假流量涉嫌违反多项法律法规
从法律视角看,抖音平台上的刷点赞行为是否合法,需结合其行为目的与危害后果综合判断。我国现行法律虽未直接规定“刷点赞罪”,但已通过多项法规对类似行为进行规制,核心在于“是否破坏公平竞争秩序”与“是否侵害他人或社会公共利益”。
首先,《反不正当竞争法》明确禁止经营者对其商品的性能、功能、质量等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欺骗、误导消费者。若创作者或商家通过刷点赞伪造内容热度,吸引广告合作或销售商品,即构成“虚假宣传”。例如,某美妆博主通过购买10万虚假点赞,使视频看起来“爆款”,进而接洽品牌方推广,这种行为直接损害了市场公平竞争秩序,也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
其次,《网络安全法》第二十七条禁止从事非法侵入他人网络、干扰他人网络正常功能、窃取网络数据等危害网络安全的活动。刷点赞常通过“撞库攻击”(利用用户泄露的账号密码批量登录)、“养号”(注册大量虚假账号)等技术手段实现,这些行为可能侵犯用户隐私,破坏平台数据安全,涉嫌违反该法。
此外,《电子商务法》第十七条规定,电子商务经营者应当全面、真实、准确、及时地披露商品或者服务信息,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若刷点赞行为发生在电商直播场景中,主播通过虚假点赞营造“抢购热潮”,诱导消费者下单,还可能构成商业欺诈,需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对于非商业性的“自刷”行为,虽不直接涉及商业竞争,但若利用恶意软件或平台漏洞刷赞,仍可能违反《抖音社区自律公约》,面临平台处罚。
三、平台规则的边界:抖音对刷点赞行为的打击与治理
作为内容平台,抖音对刷点赞行为的规制主要通过技术手段与规则约束实现。其《社区自律公约》明确禁止“刷量、刷赞、刷评论等虚假互动行为”,并规定对违规账号进行降权、封禁等处罚。具体而言,抖音通过“虚假流量识别系统”监测异常数据:例如,同一IP地址短时间内大量点赞、账号无内容却频繁互动、点赞行为与用户历史偏好严重偏离等,都会被标记为可疑流量。
然而,平台治理面临“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挑战。刷点赞产业链已形成分工:有人提供“养号”服务(注册并激活虚假账号),有人开发“刷量软件”(模拟用户操作),有人搭建“交易平台”(买卖点赞数据)。这些行为不断迭代技术手段,如使用境外服务器、动态IP切换等,增加了平台识别难度。数据显示,2022年抖音清理虚假账号超1.2亿个,拦截恶意刷量请求超50亿次,但仍有漏网之鱼。
平台治理的难点在于,如何区分“正常互动”与“恶意刷量”。例如,用户因参与平台活动(如“点赞抽奖”)而集中点赞,或亲友间的互相支持,不应被误判为违规。这要求平台在技术识别中融入更多场景化判断,而非单纯依赖数据阈值。
四、行为危害:从流量泡沫到生态失衡的连锁反应
刷点赞行为的危害远不止于“数据造假”,其对短视频行业生态的破坏是系统性的。
对创作者而言,依赖刷点赞获取短期流量,会使其陷入“流量依赖症”——忽视内容质量,转而钻研“刷量技巧”。当平台算法识别到虚假流量后,账号权重下降,优质内容反而难以获得曝光,最终“劣币驱逐良币”。
对广告主而言,虚假点赞导致“流量溢价”——按点赞数或曝光量付费的广告,实际触达用户远低于数据表现,造成广告预算浪费。据第三方机构统计,2023年短视频广告行业因虚假流量造成的损失超过百亿元。
对用户而言,长期接触“高赞低质”内容,会降低对平台的信任度。当用户发现“点赞数”无法反映内容真实价值时,会逐渐失去互动意愿,最终损害平台活跃度。
更深远的是,刷点赞行为助长了“流量至上”的浮躁风气。短视频行业本应是内容创新的沃土,但当“点赞数”成为衡量成功的唯一标准,创作者便会放弃深度思考,转而迎合低俗、猎奇的内容,导致行业生态恶化。
五、合规建议:从“流量造假”到“价值创造”的转型路径
面对刷点赞行为的法律与道德风险,创作者、平台与监管部门需协同发力,构建健康的短视频生态。
对创作者而言,应摒弃“走捷径”心态,回归内容本质。抖音算法的核心逻辑仍是“内容质量+用户反馈”,优质内容即使初始流量较低,也可能通过“长尾效应”逐渐爆发。例如,科普博主“无穷小亮的科普日常”凭借扎实的专业内容,未依赖刷量却积累了超2000万粉丝,证明了“内容为王”的可行性。
对平台而言,需升级技术识别能力,建立“流量-内容-用户”三维评估体系。例如,结合用户观看时长、评论互动、转发分享等多维度数据,而非单纯依赖点赞数判断内容热度;同时,对刷产业链进行全链路打击,与监管部门共享数据,追究提供刷量服务的第三方机构责任。
对监管部门而言,可针对短视频行业出台更明确的实施细则,明确“流量造假”的认定标准与处罚措施,并建立跨部门协作机制,联合网信、市场监管等部门开展专项整治。例如,2023年国家网信办开展的“清朗·短视频平台虚假流量”专项行动,就有效遏制了刷点赞等乱象。
在数字经济时代,流量是价值的体现,但真实流量才是行业发展的基石。抖音平台上的刷点赞行为,无论从法律、规则还是社会价值层面,均缺乏正当性。唯有坚守“真实互动、价值创造”的底线,短视频行业才能摆脱流量泡沫的困局,真正成为文化传播与知识分享的优质载体。当每一个点赞都承载真实的情感共鸣,短视频平台才能真正实现其社会价值,而非沦为流量游戏的牺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