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人刷赞的行为在社交媒体平台是否违法?这一问题随着数字经济的深入发展,已成为法律界、互联网行业及公众共同关注的焦点。从表面看,刷赞似乎只是“数字游戏”,但若穿透现象看本质,其背后涉及的法律风险与合规边界远比想象中复杂。事实上,找人刷赞的行为并非简单的平台违规,在特定场景下已触碰法律红线,可能构成不正当竞争、违反网络安全法规甚至触犯刑法。要厘清这一问题,需从行为性质、法律适用、社会危害及监管实践等多维度展开分析。
一、刷赞行为的本质:虚假流量与数据造假
“找人刷赞”通常指通过第三方平台、技术手段或人工方式,非真实地提升社交媒体内容的点赞数量,制造“高人气”假象。这种行为的核心是“数据造假”——通过虚构用户互动数据,扭曲内容真实传播效果。从法律属性看,其本质是对“信息真实性”的破坏,而信息真实性正是互联网经济健康运行的基础。
社交媒体平台的点赞功能,本意是用户对内容的真实反馈,用于衡量内容价值、优化推荐算法、辅助广告投放。当点赞数据被人为操纵,便形成“虚假流量”。这种流量不仅误导平台对内容质量的判断,更让用户陷入“信息茧房”:算法可能将虚假高赞内容推荐给更多人,劣质信息驱逐优质内容的风险随之升高。更严重的是,若刷赞行为涉及商业推广(如品牌方购买点赞提升产品曝光),则直接构成对消费者的欺诈——用户基于虚假数据做出的消费决策,损害的是市场交易秩序。
二、法律视角的拆解:从违规到违法的跨越
判断刷赞行为是否违法,需结合其行为目的、规模及后果,适用不同层级的法律法规。目前,我国法律体系中已有多个条款可规制该行为,关键在于准确适用。
(一)《反不正当竞争法》:商业场景下的“不正当手段”
若刷赞行为由商业主体实施(如企业为推广产品、网红为提升商业价值),则直接适用《反不正当竞争法》。该法第八条明确禁止“经营者对其商品的性能、功能、质量、销售状况、用户评价、曾获荣誉等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欺骗、误导消费者”。刷赞本质上是对“用户评价”“销售状况”等数据的伪造,属于典型的“虚假宣传”。
例如,2022年某MCN机构为帮助网红提升带货数据,组织人员对直播视频进行大规模刷赞,被市场监管部门认定为“虚假宣传”,处以20万元罚款。此类案例中,刷赞行为与商业利益直接挂钩,经营者通过虚假数据获取竞争优势,挤压了其他合规经营者的生存空间,完全符合不正当竞争的构成要件。
(二)《电子商务法》:平台责任的延伸
若刷赞行为发生在电商平台(如商品评价点赞),则《电子商务法》同样适用。该法规定,电子商务经营者应当全面、真实、准确、及时地披露商品或服务信息,不得进行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平台若明知或应知商家存在刷赞行为却未采取必要措施,需承担连带责任。
实践中,部分平台通过技术手段识别刷赞行为,但仍有第三方服务商通过“模拟真实用户”“IP轮换”等方式规避检测。这种情况下,若平台未尽到合理审核义务,监管部门可依据《电子商务法》第四十一条,对平台进行警告、罚款甚至责令停业整顿。
(三)《网络安全法》与《数据安全法》:对“数据完整性”的破坏
刷赞行为往往伴随“撞库”“爬虫”等非法技术手段,通过批量注册虚假账号或窃取用户信息实施,这直接违反《网络安全法》第二十七条“任何个人和组织不得从事非法侵入他人网络、干扰他人网络正常功能、窃取网络数据等危害网络安全的活动”。同时,伪造的点赞数据属于“虚假信息”,破坏了平台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违反《数据安全法》第三十二条“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窃取或者以其他非法方式获取数据,不得非法向他人提供数据”。
若刷赞行为涉及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如购买用户手机号、验证码注册虚假账号),则可能触犯《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条之一“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最高可处七年有期徒刑。
三、个人刷赞:违法风险的“灰色地带”与边界
实践中,部分个人用户为满足虚荣心或社交需求,也可能通过第三方平台购买点赞服务。这种行为是否违法?需结合情节严重性判断:
若个人少量刷赞(如偶尔为朋友内容点赞“助力”),且未涉及技术手段或虚假账号,通常仅违反平台用户协议,平台有权封号、删除内容,不涉及法律处罚。但若个人以营利为目的,长期组织刷赞(如“刷单工作室”),或为他人提供刷赞服务并收取费用,则可能被认定为“非法经营”。2021年,浙江警方曾破获一起“刷赞产业链”案件,犯罪嫌疑人通过搭建平台为用户提供点赞、刷粉服务,涉案金额超500万元,最终以非法经营罪被判处有期徒刑。
可见,个人刷赞并非“法外之地”——当行为规模扩大、涉及商业利益或技术违法时,个人同样需承担法律责任。
四、社会危害:从“数字造假”到“信任危机”的传导
刷赞行为的危害远不止于法律风险,更在于其对互联网生态的系统性破坏。首先,它扭曲了社交媒体的价值导向:当“流量至上”成为主流,优质内容因缺乏“刷赞资源”被埋没,创作者被迫将精力投入数据造假而非内容创新,最终导致平台内容质量整体下滑。其次,它损害了用户信任——用户逐渐发现“点赞数”不再反映内容真实价值,对平台的信任度随之降低,这种信任危机一旦蔓延,可能引发用户流失,影响平台的长远发展。
更严重的是,刷赞行为可能被用于“网络水军”“舆论操控”等灰色产业。例如,部分势力通过刷赞制造“热点话题”,引导社会舆论,甚至传播虚假信息,危害社会稳定。2023年某明星“刷赞事件”中,粉丝为提升偶像影响力,组织大规模刷赞,不仅引发平台处罚,更导致公众对“流量明星”的反感,折射出数据造假对文化产业的负面影响。
五、监管趋势:从“被动治理”到“主动防控”的升级
面对刷赞行为的隐蔽性和复杂性,我国监管正从“事后处罚”向“事前预防、事中监测”转变。一方面,监管部门联合平台建立“黑名单”制度,对多次违规的刷赞服务商、账号主体实施跨平台封禁;另一方面,技术手段不断升级——通过AI算法识别异常点赞行为(如短时间内大量点赞、IP地址集中、用户行为模式单一等),结合区块链技术实现数据溯源,确保点赞行为的真实性。
此外,平台责任也在强化。2023年《互联网用户公众账号信息服务管理规定》明确要求,平台应加强对“刷量刷粉”行为的监测处置,并向社会公开处置结果。这意味着,未来平台不仅要“治已病”,更要“防未病”,通过技术投入和规则设计,从源头上遏制刷赞产业链。
六、合规建议:让“点赞”回归真实互动的本质
对于企业、创作者及个人用户而言,认清刷赞的法律风险,选择合规运营至关重要。商业主体应摒弃“数据造假”的短视思维,通过优质内容和服务提升用户真实认可;创作者需坚守内容初心,依赖平台流量扶持规则而非“走捷径”;个人用户则应树立健康的社交观念,明白“虚假点赞”换不来真正的价值认同。
唯有平台、用户、监管部门形成合力,才能让“点赞”回归“真实反馈”的本真,让社交媒体的生态在法治轨道上健康发展。当数据不再造假,流量才能成为衡量价值的标尺,互联网经济才能真正实现“优胜劣汰”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