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者荣耀游戏的刷赞行为是否违反相关法律规定?

在《王者荣耀》这款国民级手游的社交生态中,“点赞”作为一种轻量化互动,既是玩家间情感连接的纽带,也是个人游戏社交形象的直观体现。

王者荣耀游戏的刷赞行为是否违反相关法律规定?

王者荣耀游戏的刷赞行为是否违反相关法律规定

在《王者荣耀》这款国民级手游的社交生态中,“点赞”作为一种轻量化互动,既是玩家间情感连接的纽带,也是个人游戏社交形象的直观体现。然而,随着“刷赞”行为的滋生——通过技术工具、人工代练或第三方平台批量获取点赞,以快速提升战绩页点赞数、英雄皮肤点赞量等数据——一个值得深究的法律问题浮出水面:王者荣耀游戏的刷赞行为是否违反相关法律规定? 这一问题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能概括,其背后涉及网络空间行为规制、平台规则效力、用户权益保护等多重法律维度,需结合现行法律体系与行业实践进行严谨剖析。

一、刷赞行为的法律定性:从“社交需求”到“灰色地带”的异化

《王者荣耀》的点赞功能本质上是平台设计的社交激励机制,玩家通过正常游戏互动(如队友配合、精彩操作获得队友点赞)积累的点赞数,真实反映了其在游戏社区中的受欢迎度或贡献值。而“刷赞”行为则通过非正常手段破坏了这种真实性:既包括用户使用外挂软件模拟点击、利用脚本批量操作等技术手段,也涵盖通过电商平台雇佣“水军”点赞、私下交易点赞数据等人工干预方式。其核心特征在于“虚假性”——通过虚构点赞量制造社交假象,本质上是对平台社交秩序的扰乱。

从法律属性看,刷赞行为首先可能违反《网络安全法》第十二条“任何个人和组织不得从事非法侵入他人网络、干扰他人网络正常功能、窃取网络数据等危害网络安全的活动”的规定。若使用外挂或爬虫技术获取点赞,可能涉及“干扰网络服务正常功能”,因为这类工具往往绕过平台的安全防护机制,对服务器造成额外负载;若通过非法获取的用户账号批量点赞,还可能触犯《个人信息保护法》关于“非法处理个人信息”的禁止性条款。此外,当刷赞行为涉及付费交易时,其“服务”提供方可能因缺乏资质而违反《电子商务法》关于电子商务经营者需依法登记的要求,构成非法经营。

二、平台规则与用户协议:刷赞的“第一道法律防线”

作为游戏运营方,腾讯公司通过《王者荣耀》用户协议及社区规范明确禁止刷赞行为。例如,用户协议中“不得利用第三方工具或服务干扰游戏公平性”“不得实施任何破坏平台秩序或损害其他用户权益的行为”等条款,实质上为刷赞行为设定了“平台内部违法性”标准。那么,这种“平台规则”能否直接转化为法律意义上的“违法性”认定?

从合同法视角看,用户注册账号时点击同意协议,即与平台形成合同关系,遵守规则成为用户的合同义务。刷赞行为违反合同约定,平台有权依据协议采取封号、限制功能等措施,这是合同自治的体现。但需注意的是,平台规则并非法律,其效力需以“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为前提。若平台规则本身存在不合理限制(如过度收集用户信息),则可能因违法而无效。不过,当前《王者荣耀》禁止刷赞的条款内容与“维护公平秩序”的法律精神一致,其合法性毋庸置疑,因此用户刷赞不仅违约,更可能因触碰法律红线而承担法律责任。

实践中,平台对刷赞行为的打击已形成“技术监测+人工审核+账号处罚”的联动机制。例如,通过大数据分析异常点赞行为(如短时间内大量点赞来自同一IP地址、账号无游戏记录却频繁点赞等),识别并封禁违规账号。这种治理模式既是对用户权益的保护,也是法律赋予平台“网络信息安全义务”的履行——根据《网络安全法》第四十七条,网络运营者发现用户违法行为的,应当立即采取停止传输、消除等处置措施。

三、刷赞行为的法律风险:从账号封禁到民事赔偿的多重责任

刷赞行为的法律风险并非“空中楼阁”,而是可能转化为现实中的法律责任,具体可分为三个层面:

其一,平台层面的违约责任。 如前所述,用户刷赞违反与平台的约定,平台有权解除合同(封禁账号)、扣除相关权益。若用户通过刷赞获取了本不应得的虚拟物品(如限定皮肤道具),平台还可依据《民法典》第一百五十一条“基于重大误解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行为人有权请求予以撤销”或第一百五十三条“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的规定,追回相关虚拟财产。近年来,因刷赞被封号的用户诉至法院的案例并不少见,法院几乎均以“用户违约在先”驳回诉讼请求,印证了平台规则的司法效力。

其二,民事侵权责任。 刷赞行为若损害其他用户或平台的合法权益,可能构成侵权。例如,通过非法手段获取他人账号信息进行刷赞,侵犯用户个人信息权益;利用刷赞数据参与平台活动(如“点赞抽奖”),挤占其他用户的公平竞争机会,构成《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八十四条规定的“侵害他人财产权益”;若刷赞服务提供者在宣传中承诺“100%真实点赞”“快速提升社交影响力”,实际却通过虚假数据欺骗用户,还可能构成欺诈,需承担“退一赔三”的民事赔偿。

其三,行政甚至刑事责任。 当刷赞行为形成规模化产业链,涉及非法经营、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等情形时,可能触犯刑法。例如,根据《刑法》第二百八十五条“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罪”,若使用技术手段侵入《王者荣耀》服务器获取点赞数据,可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若成立刷赞工作室,通过电商平台规模化交易非法获利,达到“情节严重”标准,可能构成《刑法》第二百二十五条“非法经营罪”。此外,根据《网络安全法》第六十六条,对“从事危害网络安全的活动”的个人,可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十万元以上一百万元以下罚款。

四、法律规制的现实挑战:技术迭代与监管平衡

尽管刷赞行为的违法性已有明确法律依据,但实践中仍面临监管难题。一方面,刷赞手段不断迭代:从早期的人工手动刷赞,发展到如今的AI模拟点击、区块链技术“去中心化刷赞”等,隐蔽性更强,技术识别难度更大。例如,某些第三方平台通过“真人点赞群”模拟真实用户行为,绕过平台的异常监测算法,给监管带来挑战。

另一方面,法律规制需平衡“打击违法”与“保障创新”的关系。社交互动本身是互联网产品的核心价值,过度强调“点赞真实性”可能抑制用户的社交积极性,但放任刷赞又会破坏公平秩序。这要求法律规制需“精准化”:对以盈利为目的的产业化刷赞行为予以严厉打击,对少量、偶发的个人非恶意刷赞(如朋友间互赞后批量返还),可侧重平台自治与教育引导,避免“一刀切”式执法。

五、合规路径:从用户自觉到协同共治

刷赞行为的法律边界已然清晰,要让“拒绝刷赞”成为游戏社交的基本共识,需构建“用户-平台-监管”三方协同的治理体系。对用户而言,需树立“真实社交”理念,认识到刷赞不仅违法,更是对自身社交信用的透支——虚假数据构建的“人设”终将在真实互动中崩塌;对平台而言,应持续升级技术监测能力,建立“异常行为-违规预警-梯度处罚”的全链条机制,同时通过用户教育(如弹窗提示、社区公告)普及刷赞的法律风险;对监管而言,需进一步明确“网络数据造假”的法律适用标准,针对游戏社交场景出台细化指引,并加强对刷赞产业链的溯源打击。

归根结底,《王者荣耀》的“点赞”本应是玩家间真挚互动的见证,而非数据攀比的工具。刷赞行为看似“小事”,实则是对网络空间法治秩序的挑战——当虚拟社交中的“真实”被虚假数据侵蚀,损害的不仅是游戏生态,更是社会对数字时代诚信价值的信任。唯有以法律为盾、以共治为矛,才能让每一份点赞都承载真实的情感与尊重,让游戏社交回归其本真的温暖与纯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