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各大社交平台上刷评论和刷点赞的行为算违法吗?

在当前社交媒体深度渗透日常生活的背景下,刷评论、刷点赞等“流量造假”行为已非新鲜事。从明星微博数据注水到商家店铺好评刷单,从短视频平台互动量造假到知识付费课程点赞率虚高,这类现象几乎覆盖了所有主流社交场景。

现在各大社交平台上刷评论和刷点赞的行为算违法吗?

现在各大社交平台上刷评论和刷点赞的行为算违法吗

在当前社交媒体深度渗透日常生活的背景下,刷评论、刷点赞等“流量造假”行为已非新鲜事。从明星微博数据注水到商家店铺好评刷单,从短视频平台互动量造假到知识付费课程点赞率虚高,这类现象几乎覆盖了所有主流社交场景。然而,当“刷量”逐渐形成产业链,公众对其合法性的疑问也日益凸显:现在各大社交平台上刷评论和刷点赞的行为,究竟算不算违法?这一问题不仅涉及法律层面的定性,更关乎网络空间生态的健康发展与市场公平竞争的底线。

一、行为本质:流量造假与虚假信息的共生

刷评论、刷点赞的核心逻辑,是通过技术手段或人工操作虚构用户互动数据,制造“热门”“高认可”的虚假表象。这种行为本质上是对社交平台“数据真实性”原则的违背,而社交平台的数据真实性又是用户信任、商业决策的基础。例如,某短视频创作者通过购买点赞服务,将视频互动量从真实5000提升至50万,这不仅误导了平台算法对内容质量的判断(可能导致优质内容被挤压),更让普通用户误以为该内容具有高价值,从而影响其消费选择或信息接收。

从法律属性看,刷流量行为属于“虚假信息传播”的范畴。无论是《网络安全法》第十二条规定的“任何个人和组织不得利用网络传播虚假信息”,还是《电子商务法》第十七条要求的“电子商务经营者应当全面、真实、准确、及时地披露商品或者服务信息”,都指向一个核心:网络空间的信息必须真实。刷评论、刷点赞通过虚构数据掩盖真实情况,直接破坏了信息真实性的基本原则,具备了违法性的基础。

二、法律定性:违反多项法律法规的“灰色地带”已逐渐清晰

尽管“刷评论、刷点赞”看似“无伤大雅”,但在现行法律体系中,其违法性已有明确依据,并非模糊的“灰色地带”。具体而言,这类行为至少违反以下三类法律规范:

首先,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关于虚假宣传的规定。 该法第八条明确“经营者不得对其商品的性能、功能、质量、销售状况、用户评价、曾获荣誉等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欺骗、误导消费者”。刷评论、刷点赞本质上是对“用户评价”“销售状况”等数据的造假,属于典型的虚假商业宣传。例如,某餐饮商家通过刷单伪造“月售10万+”“好评率99%”,吸引消费者到店消费,这种行为直接构成了对其他经营者的不正当竞争,也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2021年,某电商平台商家因刷单炒信被市场监管部门罚款200万元的案例,正是该条款适用的典型体现。

其次,违反《电子商务法》关于“电子商务数据”真实性要求。 该法第三十五条规定“电子商务经营者不得滥用电子商务大数据分析、算法等技术手段,根据电子商务消费者的消费习惯、消费偏好等特征,向其提供相同的交易条件,实施不合理的差别待遇”。刷流量行为通过人工或技术手段干预数据,破坏了平台基于真实数据的算法推荐机制,也违反了数据真实性的基本要求。此外,该法第三十九条还规定“电子商务平台经营者应当建立健全信用评价制度,公示信用评价规则,为消费者提供评价渠道”,而刷评论直接扭曲了信用评价的真实性,损害了平台信用体系的公信力。

再次,可能触犯《治安管理处罚法》甚至《刑法》。 若刷流量行为涉及“刷单炒信”并形成产业链,组织者可能面临更严重的法律后果。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五条,对于“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行为,可处以拘留或罚款;而《刑法》第二百二十一条规定的“损害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罪”,若刷负面评论恶意诋毁竞争对手,或可能构成犯罪。2020年,公安部“净网”行动中破获的“流量造假”专案,某犯罪团伙通过开发刷量软件操控10万多个社交媒体账号,非法获利数千万元,最终以“非法经营罪”被追究刑事责任,印证了刷流量行为的刑事违法性。

三、平台规则与法律责任的协同:从“自治”到“共治”的监管进阶

社交平台作为流量造假的直接“受害方”,近年来通过技术手段和规则升级不断加强对刷量行为的打击。例如,微博、抖音、小红书等平台均出台了《社区公约》,明确禁止“刷量、刷赞、刷评论”等行为,并对违规账号进行限流、封禁等处罚。但平台的“自治”仅能解决表面问题,法律层面的“共治”才是治本之策。

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的《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明确要求“算法推荐服务提供者不得利用算法虚假点赞、评论、转发、流量造假”。这一规定将“流量造假”纳入算法监管范畴,意味着平台若放任刷量行为影响算法推荐,自身也将承担法律责任。例如,若平台明知某商家存在刷单行为却未采取有效措施,导致消费者因虚假数据做出错误决策,平台可能需承担连带责任。这种“平台-用户-法律”的责任协同,正在让刷量行为的违法成本从“账号封禁”升级为“法律追责”。

四、社会危害:从“流量焦虑”到“信任危机”的连锁反应

刷评论、刷点赞的危害远不止于“数据好看”,其背后是对社会信任体系的侵蚀。当用户发现“10万点赞的视频内容实际无人观看”“99%好评的店铺实际差评不断”,对社交平台的信任度将直线下降。这种信任危机一旦蔓延,可能导致用户对网络信息的整体怀疑,甚至对真实优质内容也产生质疑——毕竟,“连点赞都能刷,还有什么能信?”

对商业生态而言,刷流量更是一场“劣币驱逐良币”的灾难。中小商家若无力承担刷单成本,即便产品质量过硬,也可能因数据“不好看”被平台算法边缘化;而大企业通过刷量垄断流量资源,进一步挤压中小生存空间。长此以往,市场将失去“优胜劣汰”的活力,最终损害的是消费者利益和行业创新动力。

五、破局之道:法律约束、技术反制与用户意识的三重防线

遏制刷评论、刷点赞行为,需要法律、技术、用户三方形成合力。法律层面,需进一步明确“刷量”行为的量刑标准,加大对产业链组织者的打击力度,提高违法成本;技术层面,平台应通过AI识别、数据交叉验证等手段提升反刷量能力,例如通过分析用户行为轨迹(如点赞频率、评论内容相似度)识别异常数据;用户层面,则需树立“不刷量、不迷信流量”的理性认知,主动抵制虚假数据,选择真实、优质的内容互动。

归根结底,刷评论、刷点赞的违法性,本质是对“真实”这一网络空间核心价值的践踏。 当数据不再反映真实反馈,当互动不再代表真实情感,社交平台将失去其连接人与人的本质意义。唯有守住法律底线,让“流量造假”无处遁形,才能还网络空间一片清朗,让真正有价值的内容和诚信经营的企业获得应有的回报。这不仅是对法律的维护,更是对每一位用户知情权、选择权的保护,对社会公平竞争秩序的捍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