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信运营商作为连接用户、数据与流量的核心产业主体,近年来在用户运营与品牌传播中,是否普遍存在“照片中刷点赞数”的行为?这一问题不仅关乎数据真实性,更折射出行业在流量竞争下的运营逻辑异化。从行业实践来看,电信运营商在其官方渠道发布的照片(如5G基站建设、用户活动、品牌宣传图等)中,通过技术手段或第三方服务人为增加点赞数的现象确实存在,但并非全行业普遍、长期的主流行为,而是特定竞争环境下的阶段性策略,且伴随显著风险与争议。
一、“照片刷点赞数”:电信运营商运营中的“数据注水”逻辑
电信运营商的“照片刷点赞数”,本质是“数据注水”在社交媒体场景的延伸。与普通用户为满足社交需求不同,运营商此举的核心动机在于通过量化指标塑造“用户认可”的假象,进而影响市场认知与业务转化。具体而言,其背后有三重驱动逻辑:
其一,品牌形象焦虑。在5G商用、全业务竞争的背景下,运营商需通过高频、高互动的内容传递“技术领先”“用户信赖”的形象。照片作为视觉化载体,其点赞数被简化为“受欢迎程度”的直接指标,尤其在地方分公司或新兴业务(如云服务、智慧家庭)的推广中,高点赞数能快速建立用户对品牌的新认知。
其二,内部考核压力。部分运营商将社交媒体运营数据(含点赞、转发、评论)纳入基层单位的KPI考核,导致“唯数据论”倾向。为完成指标,地方团队可能选择“刷赞”这一成本较低、见效快的方式,而非深耕内容质量。
其三,流量竞争惯性。互联网行业长期存在的“刷量”生态(如刷阅读、刷粉丝)对传统运营商产生渗透效应。部分运营人员认为,在“劣币驱逐良币”的竞争环境下,不刷赞可能导致内容曝光不足,进而影响业务效果,形成“不得不刷”的被动选择。
二、“普遍存在”的边界:行业分化与场景差异
尽管“刷点赞数”现象存在,但将其描述为“普遍”则过于笼统。从行业实践看,这种行为呈现显著的分化特征,具体表现为“三多三少”:
一是地方分公司多于集团总部。集团层面的官方账号(如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的国家级社交媒体账号)因品牌敏感度高、监管严格,极少触碰刷赞红线;而地方市分公司、县级分公司因考核压力大、监管链条长,成为刷赞行为的高发区域。
二是新兴业务多于传统业务。传统语音、短信业务已进入存量竞争阶段,社交媒体运营投入有限;而5G、云计算、数字政务等新兴业务需快速建立用户认知,运营商可能通过刷赞营造“市场热度”,吸引潜在客户关注。
三是非核心平台多于核心平台。在微信、微博等主流社交平台,运营商因平台规则严格(如微信对刷赞行为的监测与封禁)及品牌曝光度高,刷赞风险较高;而在抖音、快手等内容平台,或企业自建APP的社区模块,因监管相对宽松,刷赞行为更易发生。
此外,“刷赞”的普遍性还与时间节点相关。在重要营销节点(如5G发布、节假日促销)或重大战略落地期(如“东数西算”工程宣传),部分运营商可能通过短期刷赞制造“话题热度”,但多为阶段性操作,难以持续。
三、风险与代价:数据造假背后的行业隐忧
电信运营商刷照片点赞数的行为,看似是“小聪明”,实则埋下多重隐患,其代价远超短期收益:
其一,损害用户信任。电信运营商作为国企,其品牌公信力是核心资产。一旦用户发现官方照片点赞数注水,极易对品牌真实性产生质疑,进而影响用户对服务质量、网络覆盖等核心能力的信任。例如,某地方运营商曾因宣传“用户满意度调研”照片刷赞被曝光,导致当地用户投诉量激增,反噬品牌形象。
其二,触碰监管红线。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数据造假属于虚假宣传行为,平台可对涉事账号限流、封禁,监管部门亦可处以罚款。2023年某互联网公司因刷量被罚5000万元的案例,已为行业敲响警钟,运营商若涉足其中,面临的法律风险不容忽视。
其三,扭曲运营逻辑。长期依赖刷赞,会导致运营团队陷入“数据依赖症”,忽视内容创新与用户真实需求。例如,某运营商曾将90%的社交媒体预算用于刷赞,却未针对用户痛点制作内容,最终导致真实互动率不足刷赞量的1%,形成“数据繁荣、实际冷清”的怪象。
其四,加剧行业内卷。若刷赞成为行业潜规则,将迫使其他运营商被动跟进,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最终,行业将陷入“比谁更会造假”的误区,而非比谁更能提供优质服务,阻碍行业的长期健康发展。
四、趋势与破局:从“数据注水”到“真实运营”的回归
随着监管趋严、用户理性化以及运营商运营能力的提升,“照片刷点赞数”的行为正逐步减少,行业正从“数据注水”向“真实运营”转型。这一转型背后有三重驱动力:
监管层的“数据打假”常态化。工信部近年来多次开展“清朗”专项行动,重点整治互联网数据造假行为,运营商作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运营者,更需以身作则。2024年,某省通信管理局已将“社交媒体数据真实性”纳入企业合规考核,倒逼运营商放弃刷赞行为。
用户需求的“内容升级”。Z世代用户对“真诚”“真实”的需求日益强烈,他们更关注运营商能否提供有价值的网络服务、贴心的客户体验,而非虚假的“高赞”照片。例如,中国移动通过直播“基站维护日常”“用户故障处理过程”,以真实场景获得用户共鸣,真实互动率远超刷赞内容。
运营能力的“精细化”。头部运营商已意识到,优质内容才是提升用户互动的核心。例如,中国电信通过“5G+乡村振兴”系列照片,展示偏远地区网络覆盖带来的生活变化,因故事真实、情感共鸣,在自然流量下获得百万点赞;中国联通则通过“工程师手记”图文,还原一线工作场景,以专业性和真实性赢得用户尊重。这些案例证明,真实运营才是品牌建设的正道。
电信运营商的照片刷点赞数行为,本质是流量竞争时代下的“短视病”。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运营商作为“数字中国建设的主力军”,更应坚守数据真实性的底线,以优质服务、真实内容构建用户信任,而非依赖虚假数据营造虚假繁荣。唯有回归“以用户为中心”的本质,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长期价值,这才是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