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体平台上的真实刷赞行为是否违法?这一问题随着数字经济的深入发展,已从单纯的平台规则争议演变为涉及法律边界、市场秩序与网络生态的复杂议题。所谓“真实刷赞”,区别于传统机器批量刷量,特指通过真人账号、人工操作或灰色产业链组织,有偿或任务化地为特定内容提供点赞服务,其“真实性”仅指向操作主体为真人,而非数据本身的合法性与真实性。这种行为的泛滥,不仅扭曲了社交媒体的评价体系,更在法律层面触发了多重合规风险,其违法性需结合现行法律框架与行业实践进行深度解构。
一、“真实刷赞”的法律定性:从平台规则到法律红线的跨越
判断社交媒体平台上的真实刷赞行为是否违法,核心在于厘清其与现行法律的冲突点。我国法律体系中,虽未直接规定“刷赞罪”,但该行为可通过《反不正当竞争法》《电子商务法》《网络安全法》等多部法律进行交叉规制,其违法性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
首先,违反反不正当竞争原则,破坏公平市场秩序。《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二条明确“经营者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应当遵循自愿、平等、公平、诚信的原则,遵守法律和商业道德”,第八条禁止“经营者对其商品的性能、功能、质量、销售状况、用户评价、曾获荣誉等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欺骗、误导消费者”。真实刷赞通过人为虚构内容热度,直接构成“虚假用户评价”。例如,某电商商家通过刷赞提升商品好评率,或某网红通过刷赞制造“爆款假象”,均属于对商品或服务影响力的虚假陈述,损害了其他经营者的公平竞争机会,也误导了消费者的理性选择。2021年,某MCN机构因组织网红刷赞刷量被市场监管部门处以50万元罚款,正是基于该法条的适用,印证了刷赞行为在竞争法层面的违法性。
其次,违反平台协议与合同约定,构成违约行为。所有主流社交平台(如微信、微博、抖音、小红书等)的用户协议中均明确禁止“刷量”“刷赞”等虚假流量行为。用户注册账号时与平台形成的合同关系,要求其遵守平台规则。真实刷赞虽由真人操作,但本质是利用平台算法漏洞与信任机制,通过非自然方式干预数据真实性,直接违反了合同约定。平台有权依据协议对刷赞账号进行限流、封禁等处理,这一民事追责基础进一步强化了刷赞行为的违法性特征。
最后,可能触犯刑法,构成犯罪行为。当真实刷赞形成规模化产业链,涉及非法经营、数据造假等情节时,可能升级为刑事犯罪。例如,若行为人通过建立刷赞平台、组织刷手团队,以“点赞服务”为名收取费用,经营数额较大或情节严重,可依据《刑法》第二百二十五条“非法经营罪”定罪处罚;若刷赞行为与虚假广告、诈骗等犯罪结合,如通过刷赞伪造产品口碑骗取消费者财物,还可能构成虚假广告罪或诈骗罪。2022年,浙江警方破获的“全国首例短视频刷赞刷量案”中,犯罪团伙利用AI技术+真人刷赞,为2000多个账号提供虚假流量服务,涉案金额超1亿元,最终以非法经营罪追究刑事责任,这一案例表明,即使是“真实刷赞”,一旦产业化运作,同样难逃刑事制裁。
二、“真实刷赞”的产业链逻辑:需求、供给与监管博弈
真实刷赞行为的泛滥,背后是复杂的市场需求与灰色产业链供给的相互驱动。从需求端看,社交媒体已成为流量经济的核心载体,点赞数、互动量直接关系到账号的商业价值——商家依赖数据吸引广告投放,网红依赖数据维持粉丝粘性,普通用户也可能通过刷赞获取平台流量倾斜。这种“数据至上”的生态催生了强烈的刷赞需求,尤其对中小商家与新兴网红而言,刷赞成为“低成本快速见效”的捷径。
供给端则形成了分工明确的灰色产业链:上游是“号商”,通过注册大量真实账号或收购二手账号(常涉及个人信息买卖)提供“原材料”;中游是“任务平台”,如微信群、QQ群或专门的刷量APP,发布刷赞任务并结算佣金;下游则是“刷手”,多为兼职用户,通过完成点赞任务获取报酬(单次点赞价格通常在0.1-0.5元,批量操作可更低)。这一产业链的“真实性”体现在:刷手为真人、点赞账号为真实注册用户,操作过程模拟自然用户行为(如随机浏览后点赞),使得平台技术识别难度远高于机器刷量。
然而,“真实”外壳无法掩盖违法本质。即使每个点赞都由真人操作,其目的仍是虚构数据,违背了社交媒体“真实连接”的初衷。更严重的是,该产业链往往伴随个人信息泄露、非法经营等衍生违法问题。例如,上游号商为获取大量真实账号,可能通过非法渠道购买公民身份信息,批量注册手机号,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权;中游任务平台通过抽成获利,形成“数据造假服务市场”,扰乱了正常的数字经济发展秩序。
三、监管与治理的困境:技术、法律与伦理的三重挑战
尽管真实刷赞的违法性已明确,但监管实践仍面临多重挑战。从技术层面看,平台识别真人刷赞的难度远高于机器刷量。机器刷量可通过IP地址异常、操作速度过快等特征被检测,而真人刷赞通过切换设备、模拟真实用户行为(如间隔时间点赞、浏览其他内容),能有效规避基础算法检测。目前平台多依赖“行为大数据分析”(如用户点赞频率、内容关联度、账号活跃度等),但刷手产业链也在不断“进化”,如通过“养号”(长期正常使用账号提升权重)提高账号可信度,使得识别成本持续攀升。
从法律层面看,现有法律对“虚假数据”的界定仍需细化。例如,如何区分“正常社交互动”与“恶意刷赞”?用户自发为朋友点赞与有偿刷赞的界限在哪里?这些模糊地带可能导致执法标准不一。此外,跨平台监管难度大:刷赞任务可能在一个平台(如微信)沟通,在另一个平台(如抖音)执行,数据分散增加了取证难度。
从伦理层面看,真实刷赞的泛滥助长了“流量至上”的浮躁心态,破坏了社交媒体的内容生态。优质内容本应通过价值获得认可,但刷赞让劣质内容可通过金钱包装获得曝光,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这种对“真实性”的侵蚀,不仅损害了用户信任,更长远来看,会削弱社交媒体作为公共信息传播媒介的社会价值。
四、合规路径与行业重构:回归真实连接的价值
治理真实刷赞行为,需构建“法律约束+技术监管+行业自律+用户教育”的多维体系。法律层面,应进一步明确“虚假数据”的认定标准,针对真人刷赞制定专项司法解释,加大对产业链上下游(尤其是组织者)的处罚力度,提高违法成本;技术层面,平台需投入更多资源研发“反刷赞算法”,结合用户画像、行为序列、设备指纹等多维度数据,构建动态识别模型;行业层面,推动建立“数据真实性联盟”,共享黑名单机制,抵制刷赞账号跨平台流通;用户层面,需加强法律意识普及,让商家、网红及普通用户认识到刷赞的违法性与风险,主动抵制虚假流量。
最终,社交媒体平台的核心价值在于“真实连接”。真实刷赞无论形式如何“真实”,都无法改变其违法本质与对生态的破坏。唯有通过严格监管与行业自律,让数据回归真实、让内容回归价值,才能构建健康可持续的社交媒体生态,这也是数字经济时代对“公平”与“诚信”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