钉钉App作为国内领先的智能办公平台,其核心价值在于通过高效协作工具连接企业与员工,而“点赞”功能作为轻量化互动方式,本应是认可工作成果、激发团队积极性的正向机制。然而,近年来“用户自己刷赞”现象逐渐浮现,部分用户通过技术手段或人工操作虚构点赞数据,不仅扭曲了真实的互动生态,更对平台的公信力与职场诚信体系构成挑战。如何系统性处理这一问题,成为钉钉优化平台治理、维护健康协作生态的关键命题。
一、用户自刷赞:从“隐性操作”到“显性风险”的行为解构
用户自刷赞,顾名义指钉钉用户通过非正常手段为自己或他人账号的动态、文档、项目成果等增加点赞量,其本质是对“数据真实性”的刻意背离。这种行为背后,隐藏着多重驱动因素:部分职场人将点赞量视为“工作表现”的量化指标,试图通过刷赞在绩效评估或晋升竞争中制造优势;少数管理者为营造团队“积极氛围”,默许甚至组织成员互刷点赞;更有甚者,利用第三方工具批量操作点赞,将互动数据异化为“流量生意”。
从技术实现看,用户自刷赞可分为三类:一是人工操作,即用户通过多设备登录、邀请同事集中点赞等方式“攒数据”;二是半自动化工具,利用脚本模拟点击行为,在短时间内完成大量点赞;三是黑色产业链,通过出售“刷赞服务”牟利,形成“需求-供给”的灰色链条。这些行为不仅违反钉钉用户协议,更在职场中传递“数据造假”的不良导向,其危害远超表面数据失真。
二、刷赞行为的三重危害:从数据失真到信任崩塌的连锁反应
用户自刷赞对钉钉生态的破坏具有隐蔽性和扩散性,具体体现在三个层面。
首先,扭曲协作价值评估体系。钉钉的点赞功能设计初衷,是通过即时反馈让员工的工作成果被看见、被认可,形成“努力-认可-激励”的正向循环。但当点赞数据可被人为操控,其作为“价值标尺”的功能便失效——真正优质的内容可能因未刷赞而被埋没,投机取巧的虚假数据却能获得更多曝光,长此以往,员工将不再关注工作质量,转而沉迷于“刷赞技巧”,导致协作生态内卷化。
其次,加剧职场信任危机。职场信任是企业高效协作的基石,而刷赞行为本质上是对“真实反馈”的背叛。当管理者发现下属的“高赞成果”存在水分,或员工察觉同事通过数据造假获得优势,团队内部的信任纽带将被逐渐侵蚀。更严重的是,若此类行为蔓延至跨部门协作、客户对接等场景,可能影响企业外部形象,甚至造成商业决策失误。
最后,增加平台治理成本与技术风险。刷赞行为的规模化,迫使平台投入更多资源研发监测算法、处理违规账号,分散了优化核心功能的精力。同时,黑色产业链的存在可能被不法分子利用,通过刷赞作为流量入口,衍生出刷评论、刷粉丝等更复杂的作弊行为,进一步威胁平台数据安全。
三、技术治理:构建“识别-拦截-溯源”的全链路防控体系
应对用户自刷赞,技术手段是第一道防线,需从“被动处理”转向“主动防控”。钉钉可依托AI算法与大数据分析,建立多维度异常行为识别模型。具体而言,可通过三个维度锁定刷赞特征:一是行为序列异常,正常用户的点赞通常与工作内容强相关(如点赞项目文档、周报总结),且分布在不同时间段,而刷赞行为往往呈现“高频、集中、无关联”特征(如短时间内为多个无关动态点赞);二是设备与环境特征,通过设备指纹、IP地址、定位信息等数据,识别同一设备多账号操作、异地异常登录等异常行为链;三是关系网络分析,利用图算法构建用户互动网络,发现“互刷小团体”“层级式刷赞”等异常社交结构,精准定位作弊团伙。
在识别基础上,需建立动态拦截机制。对疑似刷赞行为,可采取“阶梯式处罚”:首次触发异常时,系统自动发送警告提示并限制点赞功能24小时;再次违规则临时冻结账号互动权限,要求提交人工申诉;若涉及黑色产业链,直接封禁账号并上报监管部门。同时,为避免误伤正常用户,需设置“申诉-复核”通道,通过用户提交的工作场景佐证(如会议记录、项目文档)快速验证行为真实性,平衡严格性与人性化。
四、规则与生态:从“禁止”到“引导”的制度设计
技术防控需与规则建设、生态引导形成合力,才能从根本上铲除刷赞土壤。在规则层面,钉钉需进一步明确“刷赞”的界定标准与处罚细则,在用户协议中新增“数据真实性条款”,并通过弹窗提示、公告推送等方式强化用户认知。对企业用户,可推出“管理员后台监督功能”,允许团队负责人查看本部门互动数据的热力分布与异常波动,及时发现内部刷苗头。
更重要的是,通过功能设计引导用户价值观回归。例如,将“点赞”与“具体工作场景”深度绑定——当员工完成项目里程碑、提交高质量方案时,系统自动触发“结构化反馈”入口,鼓励同事添加“文字评价”而非单纯点赞;在个人主页展示“互动质量分”(基于评价深度、内容相关性等维度计算),弱化“点赞数量”的显性呈现;针对管理者,增设“团队认可度分析”模块,通过真实反馈数据评估团队氛围,替代对“高赞率”的片面追求。通过这些设计,让用户意识到:真正有价值的认可,源于具体的工作贡献与真诚的文字互动,而非冰冷的数字。
五、协同治理:平台、企业与用户的三方共治
钉钉的生态健康,离不开平台、企业与用户的协同发力。对企业而言,需将“诚信互动”纳入内部管理制度,例如在员工手册中明确禁止刷赞行为,将数据真实性纳入绩效考核负面清单,管理者更应以身作则,带头营造“重内容轻数据”的团队文化。对用户,可通过“职场诚信计划”正向激励:长期保持真实互动记录的用户,可获得“诚信标识”展示在个人主页,或在平台活动中获得优先推荐权,让诚信行为获得实际收益。
平台则需扮演“规则制定者”与“生态服务者”的双重角色。一方面,定期发布《钉钉生态诚信报告》,公开违规数据治理成果,形成震慑;另一方面,联合第三方机构开展“职场数据伦理”研讨,推动行业共识形成,从源头减少刷赞需求。只有当平台严格、企业重视、用户自觉,才能构建“不敢刷、不能刷、不想刷”的治理闭环。
六、回归本质:让点赞成为协作的“温度计”而非“压力表”
用户自刷赞问题的核心,本质是数字时代职场评价体系的异化——当“点赞量”被赋予过多功利性价值,便催生了数据造假的冲动。治理这一问题,不仅是技术层面的攻防战,更是对“协作本质”的回归。钉钉作为连接千万企业的办公平台,有责任通过功能优化与规则引导,让点赞重新成为传递认可、凝聚团队的“温度计”,而非制造焦虑、催生内卷的“压力表”。
未来的办公协作,必然以“真实”为底色。唯有彻底清理虚假互动的土壤,让每个点赞都承载真实的肯定与真诚的反馈,才能真正激发员工的创造力,让协作效率与职场信任同步提升。这不仅是钉钉的治理课题,更是整个数字化办公行业需要共同面对的价值命题——在技术赋能的同时,守住“真实”与“诚信”的底线,才能让数字工具真正服务于人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