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知乎的生态里,“刷赞刷关注”正从边缘行为演变为一种普遍现象。打开知乎,你会看到不少用户在个人主页公开“求赞”“求关注”,甚至有专门的“互助群”成员互相点赞、互关账号;高赞回答下偶尔会出现“刚刷来的赞,感谢支持”的调侃;一些新注册的账号,短时间内粉丝数突破千,动态却全是零互动的“僵尸内容”。这种看似违背知乎“认真、专业、友善”社区初心的行为,为何愈演愈烈?表面看是用户的个体选择,深挖却是平台机制、用户心理、内容生态与商业逻辑多重因素交织的必然结果。
平台算法与流量逻辑的异化,是刷赞刷关注蔓延的底层土壤。 知乎早期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专业内容+算法推荐”,优质回答能通过“盐选专栏”“知乎Live”等机制获得精准曝光,创作者只需专注内容质量。但随着用户量从千万级迈向亿级,平台算法逐渐向“互动数据”倾斜——点赞数、关注数、评论数成为衡量内容价值的核心指标,甚至直接影响创作者的“盐值”(知乎用户信用分)和商业变现资格。算法的“数据崇拜”形成了一种隐形倒逼:当一条回答的点赞数低于同类内容30%,就可能被判定为“低质”而降权;创作者的粉丝量不足500,连开通“好物推荐”的门槛都够不着。这种机制下,用户发现“内容再好,没有数据也等于没有曝光”,刷赞刷关注从“投机取巧”变成了“生存刚需”。正如一位拥有10万粉丝的科技领域创作者在匿名访谈中所说:“我坚持写深度分析两年,粉丝刚破万;后来朋友教我刷了5000粉,平台推荐量直接翻了三倍,算法只认数字,不认你的‘用心’。”
用户身份认同与社交货币的焦虑,为刷赞刷关注提供了心理动因。 知乎的用户群体中,高知、白领、从业者占比显著,这类用户对“身份认同”的需求尤为强烈。在知乎,一个高赞回答、一个高关注数账号,不仅是内容能力的证明,更是“社交货币”——它能带来“被看见”的满足感,构建“专家”“KOL”的人设,甚至转化为现实中的职业机会(如行业邀约、知识付费合作)。这种“数据=价值”的认知,让用户陷入“数字焦虑”:看到同领域创作者粉丝数破万,自己却只有几百,便产生“被时代抛弃”的恐慌;回答点赞数长期停留在个位数,会怀疑自己的专业能力,甚至怀疑“是不是我不够格”。于是,刷赞刷关注成了最直接的“身份修复”手段——通过快速积累数据,获得平台的“认证”和用户的“认可”,缓解社交比较中的焦虑。一位心理学用户在回答“为什么越来越在意知乎赞数”时直言:“我知道刷赞不对,但每次看到别人几千赞,自己个位数,就像考试不及格一样难受。刷几个赞,至少能让我觉得‘我也被认可了’。”
内容生产内卷与变现压力,将刷赞刷关注推向“产业化”。 当知乎从“知识社区”向“内容平台”转型,商业化变现成为创作者的核心诉求。广告商、品牌方在选择合作对象时,最直观的参考就是账号的“数据表现”:粉丝量、互动率、高赞回答数。这种“唯数据论”的商业逻辑,催生了“数据产业链”——从“刷赞工作室”到“互关注互助群”,从“真人点赞”到“机器刷量”,形成了成熟的灰色产业。据某电商平台数据显示,2023年知乎“涨粉服务”“赞粉套餐”的搜索量同比增长210%,其中“1000粉+50赞”的基础套餐售价仅50元,而“10万粉+100赞”的定制套餐报价高达5000元。更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头部创作者也默许甚至参与其中——他们通过刷量打造“爆款案例”,吸引更多商业合作,再用合作收益反哺数据投入,形成“刷量-变现-再刷量”的恶性循环。这种“内卷陷阱”让普通创作者陷入被动:不刷,拿不到流量和变现机会;刷,可能面临账号封禁,但“大家都刷,我不刷就是吃亏”的从众心理,让更多人选择铤而走险。
信息过载与注意力稀缺,则让用户对“数据符号”产生依赖。 在知乎每天新增的10万条回答、1000个话题中,用户筛选有效信息的成本越来越高。点赞数、关注数、粉丝量,这些原本是内容质量的“副产品”,逐渐成了用户判断“是否值得看”的“快捷方式”。“1000+赞的回答应该不错”“这个账号有5万粉,内容肯定专业”——这种“数据崇拜”让用户逐渐放弃深度阅读,转而依赖“数据符号”做决策。而刷赞刷关注的泛滥,进一步加剧了这种“符号化”倾向:当高赞回答可能是刷出来的,当高关注号可能是买来的,用户对内容的信任度被不断透支。一位资深用户在吐槽中提到:“我现在刷知乎,先看回答时间,超过一年的再看;再看点赞数,低于500的直接划走;最后看评论区,有没有人指出‘这是刷的’。太累了,但没办法,不这样根本找不到真东西。”
刷赞刷关注的蔓延,本质上是一场“数据价值”与“内容价值”的博弈,是平台增长焦虑与用户社交需求的碰撞。短期看,它可能为部分用户带来“虚假繁荣”;长期看,却会侵蚀知乎的社区信任——当用户发现“高赞=刷的”“大V=买的”,平台的核心竞争力“专业内容”将荡然无存。要遏制这一现象,平台需重构算法逻辑,从“唯数据论”转向“质量+原创+用户反馈”的多维评价体系;用户则需回归理性,明白“真正的认可从来不是数字,而是你为他人创造的真实价值”。毕竟,知乎的初心从来不是“谁的数据高”,而是“谁的知识能照亮更多人”。当刷赞刷关注的泡沫被戳破,留下的,才是真正有价值的社区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