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刷赞与电话轰炸,这两个看似仅属于网络空间“小打小闹”的失范行为,实则早已跨越道德边界,成为明确的法律违法行为。在数字时代,当虚拟行为开始对现实社会秩序、公民权益与市场规则产生实质性侵害时,其违法性便不再存疑。无论是批量伪造社交数据,还是高频骚扰通信渠道,这类行为均以技术为工具、以利益为驱动,却在本质上构成了对法律底线的挑战,亟需从法理、技术与社会三个维度进行深度剖析。
QQ刷赞的核心违法性,在于其对数据真实性的系统性破坏与对平台规则的公然践踏。 社交平台的核心价值在于用户交互的真实性,而“刷赞”行为通过虚假账号、自动化脚本等技术手段,人为制造不存在的社交关系与数据热度,直接违反了《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中“网络信息内容生产者不得传播虚假信息”的明确要求。从平台视角看,这种行为破坏了数据生态的公平性——当真实用户的优质内容被虚假流量淹没,平台的内容推荐算法将失灵,最终损害的是所有用户的体验;从商业视角看,刷赞已成为灰色产业链的重要一环,部分商家为营造“高人气”假象,付费购买虚假点赞,这不仅构成《反不正当竞争法》所规制的“虚假宣传”,误导消费者决策,更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竞争秩序。值得注意的是,QQ刷赞往往伴随“养号”“黑产号池”等行为,而这些账号的注册通常涉及冒用他人身份信息或批量注册虚假信息,本身就违反了《网络安全法》对实名制的要求,进一步加剧了行为的违法层级。
电话轰炸的违法性,则直接指向公民个人信息权益与通信自由的严重侵犯。 与刷赞的数据造假不同,电话轰炸通过高频、重复的骚扰电话,直接侵入公民的私人生活空间,其危害更具即时性与侵入性。根据《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二条,“自然人享有隐私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而电话号码作为个人通信信息的核心载体,其非法获取与滥用本身就是对隐私权的侵犯。实践中,电话轰炸的背后往往存在“数据黑产”——通过非法渠道获取公民手机号(如快递单、问卷、APP过度收集等),再利用改号软件、虚拟运营商等技术手段实施精准轰炸,这种行为已涉嫌违反《个人信息保护法》中“任何组织、个人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他人个人信息”的禁止性规定。从社会秩序层面看,大规模电话轰炸可能引发公共通信资源挤兑,如疫情期间的“涉疫诈骗电话轰炸”曾导致报警热线被占,直接影响公共安全事务的处理,这种行为甚至可能触犯《治安管理处罚法》中“多次发送淫秽、侮辱、恐吓或者其他信息,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条款,情节严重者更可能构成《刑法》中的“寻衅滋事罪”。
两种行为的共性,在于其背后均存在成熟的黑灰产业链,而技术迭代与监管滞后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加剧了治理难度。 QQ刷赞已形成“养号-接单-刷量-洗钱”的完整链条,从利用AI模拟真人行为的技术工具,到通过加密通信软件接单的隐秘交易,黑产从业者不断规避平台监管;电话轰炸则从最初的“人工拨号”升级为“机器人外呼+虚拟号段改号”,单次可拨打数千通电话,且通过“呼死你”等恶意软件实现持续骚扰,技术隐蔽性极强。这种产业链的规模化、专业化,使得单个行为的危害被指数级放大——刷赞不再仅是“数据造假”,而是可能成为网络诈骗的“流量伪装”(如虚假点赞诱导点击钓鱼链接);电话轰炸也不再是“简单骚扰”,而是精准诈骗的“前序铺垫”(如通过高频轰炸降低用户警惕性,再实施冒充公检法诈骗)。面对这种技术对抗,监管与平台虽在持续升级反制措施(如QQ的风控模型可识别异常点赞行为,运营商推出“骚扰电话拦截”功能),但黑产技术迭代的速度仍往往快于治理手段,导致“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局面长期存在。
从法律后果来看,无论是QQ刷赞还是电话轰炸,违法者均需承担从行政责任到刑事责任的梯度处罚,这为行为的违法性提供了最直接的法律背书。 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对于“偷窥、偷拍、窃听、散布他人隐私”“多次发送淫秽、侮辱、恐吓或者其他信息,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等行为,可处拘留或罚款;若情节严重,如电话轰炸导致他人精神失常、自杀等严重后果,或刷赞行为涉及诈骗金额较大,则可能触犯《刑法》中的“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诈骗罪”“寻衅滋事罪”等,最高可判处七年有期徒刑。2023年,公安部开展的“断卡行动”中,就曾捣毁多个利用电话轰炸实施诈骗的黑产团伙,主犯因“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并处罚金,这一案例明确释放出“技术不是法外之地”的信号。
治理QQ刷赞与电话轰炸这类违法行为,既需要法律的“重拳出击”,也需要技术的“精准制导”,更需要社会共治的“广泛参与”。平台应进一步压实主体责任,升级风控算法,切断黑产交易链;监管部门需加强跨部门协作,建立“黑产数据共享库”,实现从数据获取到行为打击的全链条监管;而作为公民,一方面要提高个人信息保护意识,谨慎授权APP权限,另一方面也要积极举报违法行为,让黑产失去生存土壤。唯有如此,才能彻底清除网络空间中的“数据毒瘤”与“通信噪音”,还数字世界以真实、有序与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