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体的点赞按钮,从最初设计时“表达认同”的朴素功能,已演变为九一代用户争夺注意力、构建社交货币的隐形战场。当“点赞数”成为内容价值的外在标尺,当“刷赞”从个别行为演变为群体性操作,我们不得不追问:九一代刷赞现象,是否正在重塑社交媒体的互动逻辑,成为不可忽视的新趋势?
所谓“九一代刷赞现象”,特指以90后、00后为主体的社交媒体用户,为提升内容曝光度、强化社交形象或满足商业需求,通过人工协作、工具辅助或服务购买等方式,集中、批量地对特定内容(如图文、短视频、动态)进行点赞的行为。这种行为不同于日常的“自然点赞”,其核心在于“目的性”与“规模化”,且已形成从个人操作到产业链条的完整闭环。在小红书,美妆博主为新品笔记刷赞以吸引品牌合作;在抖音,普通用户为剧情视频刷赞以冲击热门;在微博,明星粉丝为偶像动态刷赞以“争番位”——这些场景共同勾勒出九一代刷赞现象的多元面貌。
驱动这一现象蔓延的,是多重因素的交织作用。社交货币的异化是底层逻辑。在九一代的社交语境中,点赞数早已超越“喜欢”的原始含义,成为衡量社交价值的硬通货。高赞=受欢迎=有价值,这种认知让“点赞”成为构建“人设”的关键道具。一个常年停留在“10+”赞的朋友圈动态,可能被贴上“边缘人”标签;而一篇千赞笔记,则能为其作者带来“KOL”的光环。算法逻辑则是隐形推手。主流社交平台的推荐机制几乎都将“点赞率”作为核心权重指标,点赞数越高,内容触达范围越广。九一代作为数字原生代,深谙“流量密码”——与其等待自然曝光,不如主动“刷赞”撬动算法推荐,形成“刷赞-曝光-涨粉-更多刷赞”的循环。商业变现的倒逼进一步加剧了这一现象。对于依赖广告收入的博主而言,点赞数是向品牌方报价的“硬通货”;对于商家而言,高赞产品详情页能直接提升转化率。数据显示,某电商平台曾测试发现,带“1万+”赞的商品,点击率是普通商品的3倍以上。这种“数据至上”的商业逻辑,让刷赞从“个人行为”升级为“产业需求”。
九一代刷赞现象的价值与异化始终相伴而生。从积极层面看,它曾是小众文化的“破圈利器”。当独立乐队在网易云通过刷赞获得首页推荐,当手作博主在小红书因高赞笔记被主流媒体报道,刷赞确实帮助优质内容突破了圈层壁垒,实现了“草根崛起”。然而,这种价值正在被快速异化。内容泡沫化是首要问题。当“刷赞”成为内容创作的核心目标,创作者的注意力从“如何做好内容”转向“如何刷好赞”。某美妆博主的“后台爆料”显示,其团队70%的时间用于策划刷赞方案,30%时间用于拍摄内容——这种本末倒置导致内容同质化严重,“套路化笔记”“模板化视频”泛滥,用户审美疲劳加剧。真实互动的消解则更令人担忧。点赞本应是情感共鸣的即时反馈,但当点赞可以被“购买”,其情感价值便被稀释。某社交平台用户调研显示,62%的九一代用户承认“会为不感兴趣的内容点赞”,理由是“对方帮过我”“不想显得不合群”。这种“人情点赞”“利益点赞”让社交互动沦为数字表演,用户逐渐陷入“点赞焦虑”——既害怕自己的内容无人问津,又对他人高赞动态产生怀疑。
那么,九一代刷赞现象是否已成为社交媒体的“新趋势”?判断其趋势性,需考察三个维度:群体性、持续性、结构性。从群体性看,刷赞行为在九一代中已从“边缘”走向“主流”。某数据机构2023年调研显示,85%的九一代社交媒体用户有过“主动或被动刷赞经历”,其中28%形成“定期刷赞习惯”。从持续性看,尽管平台打击力度不断升级(如微信屏蔽第三方刷赞工具、抖音限流异常点赞账号),但刷赞服务仍以“技术迭代”的方式生存。例如,某刷赞平台已从“人工点赞”升级为“AI模拟真人点赞”,通过切换IP地址、模拟滑动轨迹等方式规避检测,月活用户超百万。从结构性看,刷赞已形成完整产业链:上游是“工具开发商”(提供刷赞软件),中游是“服务代理商”(接单刷赞),下游是“需求方”(博主、商家、粉丝)。这种“产供销一体化”的产业生态,让刷赞现象具备了自我强化的能力。综合来看,九一代刷赞现象已具备趋势的典型特征:它不再是偶发行为,而是嵌入社交逻辑的“默认选项”;不再是个人选择,而是群体裹挟的“生存策略”;不再是单一行为,而是支撑起灰色产业的“经济链条”。
这一趋势带来的挑战不容忽视。对平台而言,刷赞数据污染了用户行为画像,导致算法推荐失真——当系统误判“高赞内容=优质内容”,真正有价值的优质内容反而会被淹没。对用户而言,长期处于“刷赞-被赞”的数字博弈中,容易引发心理异化。某心理咨询案例显示,一名00后大学生因“朋友圈点赞数低于同学”而产生严重自卑,甚至出现“为凑赞数转发无聊链接”的强迫行为。对社会而言,刷赞现象助长了“唯数据论”的浮躁风气,侵蚀了社交媒体的信任基础。当“点赞”可以造假,“关注”可以购买,“粉丝”可以注水,用户还能相信什么?
面对这一趋势,简单的“道德批判”或“平台封禁”难以奏效。破解之道或许在于重建内容价值的评价体系。一方面,平台需弱化“点赞”的核心权重,增加“完播率”“评论深度”“转发率”等更能体现内容质量的指标。例如,B站早已将“点赞”与“投币”“收藏”分开,投币数更能反映用户对内容的真实认可。另一方面,用户需提升“媒介素养”,学会辨别数据真实性——正如九一代曾引领“反内卷”“去标签化”的文化潮流,他们同样有能力推动“去数据化”的社交回归。当点赞不再是社交的“通行证”,当内容回归“表达自我”的初心,社交媒体才能摆脱“点赞的绑架”,真正成为连接人与人、人与世界的温暖空间。
九一代刷赞现象的本质,是数字时代“注意力稀缺”与“社交需求”碰撞的产物。它既是用户在算法规则下的生存策略,也是平台商业逻辑的延伸。当点赞脱离“表达”的本真,沦为数字时代的“社交货币”,我们更需警惕:这种“新趋势”若任其蔓延,或将透支社交媒体的信任根基。真正的解决方案,或许不在于彻底禁止刷赞,而在于重建内容价值的评价体系——让“深度互动”取代“数量狂欢”,让“真实表达”回归社交本质。唯有如此,社交媒体才能从“点赞的竞技场”回归“连接的温暖港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