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理刷赞已成为网络生态的灰色地带,从电商店铺到短视频博主,不少主体试图通过这种方式快速提升数据表现,但其法律边界究竟在哪里?风险又有多大?这背后涉及的法律问题远比想象中复杂。
所谓代理刷赞,通常指通过第三方平台或个人有偿购买点赞、评论、转发等数据服务,以提升内容或商品的 apparent popularity(表面人气)。这种行为看似是“流量捷径”,实则游走在法律与道德的边缘。从本质上看,代理刷赞的核心是制造虚假数据,破坏了网络空间的公平竞争秩序,也直接侵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与选择权。
代理刷赞的违法性并非模糊地带,而是有明确法律依据的。我国《网络安全法》第12条明确规定,任何个人和组织不得从事非法侵入他人网络、干扰他人网络正常功能、窃取网络数据等危害网络安全的活动,不得提供专门用于从事危害网络安全活动的程序、工具。刷赞过程中,部分服务商通过技术手段批量注册虚假账号、模拟用户行为,已涉嫌干扰网络正常功能;同时,虚假数据本质上属于“伪造的网络数据”,违反了数据真实性的基本要求。更直接的法律依据来自《反不正当竞争法》第8条,经营者不得对其商品的性能、功能、质量、销售状况、用户评价等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欺骗、误导消费者。刷赞行为直接虚构用户评价,属于典型的虚假宣传,尤其对电商商家而言,可能构成不正当竞争。此外,《电子商务法》第17条要求电子商务经营者全面、真实、准确、及时地披露商品信息,刷赞显然违反了信息披露真实性的义务,平台有权依据《电子商务法》第38条对商家进行处罚,包括但不限于警告、罚款、暂停服务等。
法律风险的具体表现,对不同主体而言差异显著。对商家而言,最直接的处罚来自平台:淘宝、抖音、小红书等平台均明令禁止刷单刷赞,一旦被查实,可能面临商品下架、店铺降权、扣除保证金甚至永久封号的处罚。更严重的是民事赔偿,消费者若因虚假宣传购买到商品,可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要求“退一赔三”;若商家刷赞行为对竞争对手造成损害,竞争对手可提起不正当竞争诉讼,要求赔偿损失。曾有案例显示,某电商卖家因组织刷赞被法院判决赔偿同行商家经济损失20万元,并承担全部诉讼费用。对个人用户(如博主、UP主)而言,刷赞虽短期内可能带来流量红利,但一旦被平台认定为“数据造假”,轻则限流、降权,重则账号被封,多年积累的粉丝基础可能毁于一旦。对刷赞服务的提供方而言,法律风险更高。若以“刷单”为主要业务,可能触犯《刑法》第225条“非法经营罪”;若利用刷赞实施诈骗(如收取费用后不提供服务),则可能构成诈骗罪。2022年,某省警方曾破获一起刷赞诈骗案,涉案团伙通过搭建刷赞平台骗取用户资金,涉案金额超500万元,主犯最终被判处有期徒刑五年。
为何代理刷赞屡禁不止?其背后是利益驱动与监管难点的双重作用。一方面,商家在“流量至上”的竞争压力下,容易铤而走险,认为“刷赞成本低、见效快”;另一方面,刷赞产业链隐蔽性强,服务商通常通过社交群组、暗网等渠道接单,使用虚拟号码、境外服务器等手段规避监管,导致取证困难。同时,部分平台对刷赞行为的识别技术存在滞后性,尤其是针对“真人模拟点击”“小批量分散刷赞”等新型手段,难以精准打击。此外,法律适用的模糊地带也让部分人存在侥幸心理——例如,个人少量购买刷赞是否构成违法?实践中,若个人刷赞行为未对平台或他人造成实质性损害,可能仅被平台处罚;但若涉及商业用途或大规模刷赞,则可能触发法律责任。
面对代理刷赞的法律风险,唯一正确的选择是远离。对商家而言,应将精力放在提升产品质量、优化服务体验上,真实的用户口碑才是长期竞争力的核心;对内容创作者而言,优质内容才是流量的密码,虚假数据终会被算法识别,反而可能因“数据异常”被限流。平台方则需持续升级技术手段,利用AI识别异常数据行为,完善用户举报机制,同时加大对刷赞产业链的打击力度,形成“不敢刷、不能刷”的震慑。法律层面,期待进一步明确“虚假数据”的认定标准,细化对刷赞服务提供方的处罚细则,并推动跨部门协同监管,切断刷赞的产业链条。
在网络空间日益法治化的今天,任何试图通过“走捷径”获取利益的行为,都将面临法律的严惩。代理刷赞不是“小事”,而是触碰法律红线的“大事”,唯有坚守诚信底线,才能在数字时代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