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通作为高校在线教育的核心平台,其学习数据已成为学业评价的重要依据。然而,部分学生为了快速提升成绩,开始尝试通过“卡盟”等灰色渠道刷单刷分,这种操作看似便捷,实则暗藏多重风险。学习通在卡盟上刷分既不靠谱,更无安全可言,不仅无法真正提升学业能力,还可能导致账号被封、诚信受损,甚至触犯校规校纪。
“卡盟”本质上是虚拟商品交易平台,最初以游戏点卡、充值卡销售为主,后逐渐衍生出刷分、刷课、刷点赞等违规服务。在卡盟上,“学习通刷分”通常以“代刷网课”“刷取平时分”“加速课程完成”等名义出现,商家宣称能通过技术手段或人工操作,在短时间内帮学生完成课程学习、提升测验分数,甚至伪造学习时长。这些服务价格低廉,一门课程收费几元到几十元不等,吸引了不少追求“捷径”的学生。但深入分析便会发现,所谓的“刷分”不过是虚假数据的堆砌,与真实学习效果毫无关联。
从“靠谱性”角度看,卡盟刷分存在明显的“虚假繁荣”陷阱。首先,学习通平台的后台数据监测系统早已升级,能精准识别异常学习行为:比如短时间内连续完成多门课程、非正常时间段的集中登录、答题速度远超人类极限等。一旦系统判定为刷分行为,不仅刷取的分数会被清零,还可能触发平台的预警机制,将异常数据同步至学校教务系统。近年来,多所高校已通报过学生因刷分被取消成绩、记过处分的案例,所谓的“保分”承诺在平台规则面前不堪一击。其次,卡盟商家鱼龙混杂,多数缺乏资质保障,交易过程中存在“卷款跑路”风险。学生支付费用后,商家可能以“系统延迟”“需要补单”等借口拖延,最终既没拿到分数,又损失了钱财。更有甚者,会以“刷分记录”要挟学生,进行二次勒索,个人信息和账号安全完全暴露在风险之中。
“安全性”问题更不容忽视。学习通账号绑定了学生的学号、姓名、院系等敏感信息,部分账号还关联着校园一卡通、图书馆系统等。将账号提供给卡盟商家,相当于将个人数字身份“外包”。商家可能利用账号登录第三方平台,实施刷单、诈骗等违法活动,一旦产生法律责任,账号使用者将首当其冲成为调查对象。此外,卡盟平台常被黑客利用作为数据窃取的中转站,学生在交易过程中输入的支付信息、账号密码等,可能被恶意软件截获,导致财产损失。更严重的是,部分商家会通过刷分软件植入木马病毒,长期潜伏在学生设备中,窃取通讯录、聊天记录等隐私信息,对个人生活造成持续威胁。
从教育本质来看,刷分行为是对学习价值的扭曲。高等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而课程学习、测验考核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必要环节。通过刷分获取的分数,看似“节省”了时间,实则错失了知识内化的机会。当学生习惯于用虚假数据应付考核,久而久之会形成“投机取巧”的心态,丧失主动学习的动力,这种心态一旦带入职场,将成为职业发展的致命短板。用人单位越来越注重应聘者的真实能力,背景调查、技能测试等环节能有效识别简历中的“水分”,靠刷分堆砌的“优秀履历”终会在现实面前原形毕露。
高校和平台方也在持续打击刷分行为。学习通已推出“人脸识别签到”“AI监考”“学习行为分析”等技术手段,确保学习过程的真实性;各高校则通过《学生手册》明确规定,严禁任何形式的学术不端行为,违者将依据情节轻重给予处分。这些措施共同构建了“技术+制度”的防护网,让刷分操作无处遁形。与其冒险尝试卡盟刷分,不如合理规划学习时间:利用平台的“倍速播放”功能高效听课,通过“错题本”功能查漏补缺,主动与老师同学交流讨论,这些才是提升成绩、巩固知识的正道。
学习通刷分看似是应对学业压力的“捷径”,实则是透支诚信、埋藏风险的“陷阱”。真正的学业进步从来离不开脚踏实地的努力,唯有以真实学习换取的分数,才能成为个人能力的有力证明。学生在面对“刷分诱惑”时,需保持清醒认知,坚守学术诚信底线;高校则应进一步完善评价体系,减少“唯分数论”的导向,让学习回归其本质意义。唯有如此,才能共同营造风清气正的教育生态,让每一份努力都得到应有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