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汽车产业链中,零部件质量是整车安全的基石,而盟威戴卡作为核心零部件供应商,其质检员的工作日常直接关系到产品质量与市场信任。他们的工作并非简单的“挑错”,而是贯穿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质量守护者——从原材料的入库检验到生产过程中的实时监控,再到成品的最终放行,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他们的专业与严谨。盟威戴卡质检员的日常,是一场与“缺陷”的隐形较量,更是企业质量文化的具象化实践。
原材料入库检验是他们工作的第一道关卡。每天清晨,盟威戴卡质检员会先核对当日到货清单,随后走进原材料仓库,对批次钢卷、铝合金型材、塑料粒子等进行初步外观检查。他们用肉眼观察表面是否有划痕、凹陷或杂质,用手触摸感知平整度,再用卡尺、千分尺等工具测量关键尺寸是否符合图纸公差。对于金属材料,还需使用光谱仪进行成分分析,确保碳、锰、硅等元素含量在标准范围内;非金属材料则要通过耐温测试、拉伸试验等,验证其物理性能是否稳定。一位资深质检员曾提到:“原材料是质量的源头,哪怕0.1毫米的偏差,都可能在后续加工中放大成致命缺陷。”这种“源头把控”的意识,让他们在检验中格外细致,任何可疑数据都会触发复检流程,直到确认合格后方可入库。
生产过程中的巡检是盟威戴卡质检员的核心工作场景。在冲压车间,他们需要跟随生产线节奏,每小时抽检一次冲压件。用检具快速检测轮廓度、孔位位置,重点关注是否存在毛刺、开裂或回弹变形。一旦发现批量性缺陷,立即按下生产线暂停按钮,协同技术员分析模具状态、压力参数,问题解决后才允许恢复生产。在焊接车间,质检员要戴着防护面罩,用超声波探伤仪检查焊缝内部是否存在气孔、夹渣;在装配线,他们则需核对扭矩扳手数据,确保每个螺栓的紧固力矩符合工艺要求。这种“动态监控”要求质检员不仅要熟悉质量标准,更要懂生产流程——他们能通过设备运行声音判断异常,能从零件装配手感发现细微差异。正如一位质检员所说:“我们不是生产线的‘绊脚石’,而是‘护航员’,既要守住底线,也要帮助生产部门提升效率。”
成品的最终放行是质检员工作的最后一道“闸门”。当零部件完成所有工序进入成品区,质检员会依据AQL(允收质量水平)标准进行抽样检验。外观检验需要在标准光源下进行,用10倍放大镜检查微小划痕;功能测试则需模拟实际工况,比如将转向节安装在测试台上进行疲劳强度试验,连续运行10万次无异常才算合格。对于不合格品,质检员会贴上红色标识,隔离到返工区,并开具《质量异常报告》,推动相关部门进行根本原因分析。他们建立的“质量追溯档案”记录了每个零件的生产批次、操作人员、检验数据,一旦整车出现质量问题,能在30分钟内锁定问题环节。这种“全链条追溯”能力,让盟威戴卡的产品在主机厂采购中赢得了“零缺陷”的口碑。
盟威戴卡质检员的日常并非只有重复的检测动作,更充满了对“质量精进”的思考。他们会定期参与跨部门的质量改进会议,结合检验数据提出工艺优化建议——比如通过调整冲压润滑油减少零件表面划痕,或优化焊接参数降低焊缝缺陷率。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电池包托架、电机端盖等新产品的检验标准不断更新,质检员们利用业余时间学习新材料检测技术,考取无损检测资格证书,适应从“传统燃油件”到“新能源三电部件”的转型挑战。这种“持续进化”的能力,让他们始终站在质量管控的前沿。
在盟威戴卡,质检员的工作价值远不止于“合格与否”的判定。他们是质量的“翻译官”,将抽象的技术标准转化为可操作的检验规范;是风险的“预警员”,用专业能力避免不合格品流向市场;更是企业质量文化的“践行者”,用日复一日的严谨,让“质量是生命线”的理念深入人心。当一辆辆汽车搭载着经他们检验的零部件安全行驶时,盟威戴卡质检员的日常,便化作了最坚实的“隐形铠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