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交媒体深度融入日常生活,“点赞”成为衡量内容价值的重要指标,随之衍生的“刷赞软件”却让数据真实性面临严峻挑战。使用刷赞软件增加点赞数的行为,看似是“流量捷径”,实则游走在法律与道德的边缘,其违法性需从法律界定、社会危害及平台治理三重维度审慎辨析。
刷赞软件的操作逻辑,本质是通过技术模拟虚假用户行为实现数据造假。这类软件通常利用自动化脚本、虚拟手机号或非法获取的用户账号,批量完成点赞、关注等互动操作,在短时间内为内容“注水”。例如,某款宣称“10万点赞仅需99元”的软件,背后可能暗藏恶意程序或非法数据爬取,不仅破坏平台规则,更涉嫌侵犯用户隐私与数据安全。这种“用技术手段伪造互动数据”的行为,已超出正常商业竞争范畴,触及法律红线。
从法律视角审视,使用刷赞软件增加点赞数明确违反多项法律法规。《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八条明确规定,经营者不得对其商品的性能、功能、质量、销售状况、用户评价、曾获荣誉等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欺骗、误导消费者。商家通过刷赞虚构产品“高口碑”,或个人账号伪造“影响力”,均构成虚假宣传,需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同时,《电子商务法》第十七条规定,电子商务经营者应当全面、真实、准确、及时地披露商品或者服务信息,刷赞行为直接违背了“真实披露”原则,损害消费者知情权。若刷赞行为涉及数据爬取或非法获取用户信息,还可能触犯《网络安全法》第四十四条,即“任何个人和组织不得窃取或者以其他非法方式获取个人信息,不得非法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个人信息”。
刷赞行为的危害远不止于法律层面的违规,更对网络生态与社会信任造成深层破坏。一方面,数据造假导致“劣币驱逐良币”:优质内容因缺乏虚假流量支持而难以曝光,而低质内容通过刷赞占据流量高地,长此以往将打击创作者积极性,扭曲内容生产生态。另一方面,虚假点赞会误导市场决策。例如,品牌方若依据虚假点赞数选择合作KOL,可能造成广告费浪费;消费者若因虚假评价购买商品,则面临权益受损风险。这种“流量泡沫”的累积,最终会侵蚀社交媒体作为信息传播与社交连接的基础价值。
平台治理与法律规制的协同,是遏制刷赞软件泛滥的关键路径。当前,主流平台已通过AI算法、行为识别等技术手段建立反刷机制,例如检测异常点赞时间(如深夜批量点赞)、点赞设备一致性(同一IP地址大量账号操作)等,对违规账号进行限流、封禁处理。但技术手段仍存在局限性,新型刷赞软件通过“模拟真人操作”“分布式代理”等技术规避检测,需持续升级算法模型。同时,法律层面需明确刷赞行为的法律责任主体,包括软件开发者、销售者及使用者,形成“研发-销售-使用”全链条追责机制。例如,对开发刷赞软件的技术公司,可依据《反不正当竞争法》处以罚款、吊销营业执照等行政处罚;对恶意刷赞的商家,消费者可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主张“退一赔三”。
维护网络空间的清朗,需要平台、用户与监管部门的共同参与。平台应强化内容审核机制,建立“真实互动”激励机制,如通过算法加权推荐优质原创内容;用户需树立理性价值观,拒绝“唯点赞论”,主动举报虚假数据行为;监管部门则需完善跨平台数据共享机制,对刷赞黑色产业链开展专项打击。唯有让“数据造假”付出法律代价,才能倒逼社交媒体回归“内容为王”的本质,让每一份点赞都承载真实的认可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