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刷赞行为是否违法用户须知法律风险吗

免费刷赞行为是否违法用户须知法律风险吗?这一问题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日益凸显,看似“无成本”的流量获取背后,实则暗藏多重法律陷阱。用户需明确,刷赞并非单纯的“技术操作”,而是对网络秩序、平台规则及他人权益的侵害,其违法性已得到我国法律法规的明确界定,参与者可能面临民事赔偿、行政处罚乃至刑事责任的严厉追责。

免费刷赞行为是否违法用户须知法律风险吗

免费刷赞行为是否违法用户须知法律风险吗

免费刷赞行为是否违法用户须知法律风险吗?这一问题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日益凸显,看似“无成本”的流量获取背后,实则暗藏多重法律陷阱。用户需明确,刷赞并非单纯的“技术操作”,而是对网络秩序、平台规则及他人权益的侵害,其违法性已得到我国法律法规的明确界定,参与者可能面临民事赔偿、行政处罚乃至刑事责任的严厉追责。

一、刷赞行为的法律定性:虚假流量触碰法律红线

刷赞,本质是通过技术手段或人工操作,对平台内容进行虚假点赞,制造“高人气”假象。这种行为直接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第十二条“任何个人和组织不得利用网络从事虚假宣传”的规定,破坏了网络信息的真实性与完整性。从竞争法角度看,《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八条明确禁止“经营者对其商品的性能、功能、质量、销售状况、用户评价等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刷赞行为通过虚构用户评价、数据热度,属于典型的“刷单炒信”,构成不正当竞争。

值得注意的是,刷赞的违法性不因“免费”而豁免。部分用户认为“免费刷赞未获利就不违法”,这是对法律认知的严重偏差。无论是付费还是免费,只要存在主观故意实施虚假流量操作,即构成违法。市场监管总局2022年发布的《关于查处网络不正当竞争典型案例的公告》中,已将“组织刷单炒信”列为重点打击行为,其中不乏个人参与刷赞被处罚的案例。

二、用户参与刷赞的民事责任:侵权赔偿风险不可忽视

用户若主动参与刷赞,可能成为民事侵权案件的被告。例如,若商家因刷赞获得虚假流量误导消费者,导致其他用户作出错误消费决策,受损消费者可依据《民法典》第1165条“行为人因过错侵害他人民事权益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向刷赞参与者主张赔偿。实践中,曾有法院判决参与刷赞的用户与商家承担连带赔偿责任,赔偿金额可达数万元。

此外,刷赞行为还可能侵害平台及第三方的知识产权。部分用户通过爬虫技术批量获取账号信息用于刷赞,该行为违反《民法典》第127条“法律对数据、网络虚拟财产的保护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可能被认定为侵犯平台数据权益,面临平台起诉及赔偿要求。

三、行政责任:市场监管部门的“重拳”整治

对刷赞行为的行政处罚力度正持续加大。《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二十条规定,经营者违反本法第八条规定进行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由监督检查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处二十万元以上一百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一百万元以上二百万元以下的罚款,并可吊销营业执照。这里的“经营者”不仅指商家,也包括组织刷赞的个人或团队,而参与刷赞的用户若明知故犯,可能被认定为“帮助侵权”,面临警告、罚款等行政处罚。

2023年,某市市场监管部门查处了一起个人组织“免费刷赞”团伙案,该团伙通过社交群组吸引用户参与,利用技术手段为短视频账号刷取虚假点赞,虽未直接收取费用,但因“违法所得难以计算”,仍被处以50万元罚款,参与刷赞的300余名用户均被记录信用档案,部分用户因多次参与被限制使用部分社交平台功能。

四、刑事责任:刷赞产业链的“刑事红线”

当刷赞行为形成规模化、产业化运作,参与者可能触及刑法。《刑法》第二百二十五条“非法经营罪”明确,违反国家规定,从事其他非法经营活动,扰乱市场秩序,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金。例如,某“刷赞平台”通过开发非法软件、招募“刷手”形成产业链,年流水超千万元,主犯最终因非法经营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并处罚金50万元。

若刷赞行为涉及诈骗,则可能构成《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诈骗罪”。例如,某用户以“免费刷赞涨粉”为诱饵,骗取受害者个人信息或钱财,达到诈骗罪立案标准(3000元以上)的,将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此外,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用于注册虚假账号刷赞,还可能构成《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条之一“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

五、平台自律与用户觉醒:共建清朗网络空间

面对刷赞乱象,平台方通过技术手段加强监管,如某短视频平台上线“AI异常行为识别系统”,可精准检测短时间内集中点赞、同一IP多账号操作等异常行为,2023年通过该系统封禁涉刷赞账号超200万个。但技术防控之外,用户法律意识的提升更为关键。用户需明确,追求真实流量才是长久之计,刷赞看似“捷径”,实则将自身置于法律风险之中,轻则信用受损,重则承担法律责任。

网络空间的清朗需要每个用户的自觉。拒绝刷赞,不仅是对平台规则的遵守,更是对自身权益的保护——虚假流量带来的短暂“繁荣”,终将在法律与事实面前崩塌。唯有坚守诚信底线,才能在数字时代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