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淘宝平台上刷赞的普通用户,并非职业的“流量操盘手”,而是被社交关系、商业人情或认知偏差裹挟的普通人。他们的行为背后,藏着比“薅羊毛”更复杂的动机,也比专业刷手更难被平台规则精准捕捉。这群人是谁?为何愿意花时间精力为陌生店铺或朋友商品点赞?他们的存在,又如何悄然影响着淘宝的生态肌理?
人情社会里的“点赞互助者”
在淘宝平台上刷赞的普通用户,最早一批多是“熟人社交链”的延伸。中小商家上新后,会习惯性在朋友圈、家族群喊“帮忙点个赞”,而亲戚、同事、同学碍于情面,往往顺手完成操作。这类用户年龄层偏成熟,35岁以上占比不低,他们不熟悉复杂的电商运营逻辑,只把“刷赞”视为“举手之劳的人情投资”。
一位开淘宝女装店的店主透露,她的第一批“刷赞用户”多是邻居阿姨:“她们说‘你开店不容易,我帮你点点,别人看到有赞更愿意买’,其实她们根本不懂什么是‘权重’,就是觉得该帮一把。”这种基于地缘、亲缘的互助行为,让“刷赞”在普通用户中披上了“善意”的外衣,甚至有人主动建“互助群”,今天你帮我点,明天我帮你点,形成小范围的“点赞循环”。
这类用户的特征很明显:操作简单——只用手机淘宝点击“有用”标识,无需任何工具;频率低——只在熟人求助时参与,不会主动寻找刷赞任务;动机纯粹——不为金钱回报,只为维系关系或“帮人一把”。他们构成了普通用户刷赞群体的“基础层”,也是最容易被平台忽视的“善意违规者”。
认知偏差下的“跟风参与者”
另一类普通用户,则是在信息不对称中陷入认知偏差的“跟风者”。他们可能看到某商品评价区“赞数很高”,默认“高赞=好货”,于是主动点赞“助威”;也可能被“点赞领优惠券”“点赞享折扣”等营销话术诱导,以为参与的是平台正规活动。
这类用户以年轻群体为主,18-30岁的学生、职场新人占比突出。他们熟悉互联网操作,但对电商平台的“流量规则”一知半解,容易将“刷赞”与“正常互动”混淆。比如,有用户在直播间看到主播说“家人们帮忙点个赞,冲上热门更多人看到”,会误以为这是平台鼓励的“粉丝应援”,实则可能已触碰虚假宣传的红线。
他们的行为更具“无意识性”:可能是在浏览商品时顺手点了几条“有用”,也可能是为了凑满减参与“点赞任务”——商家在详情页标注“点赞10个减5元”,用户为了省钱,会发动亲友帮忙点,甚至自己用小号操作。这类用户不像专业刷手那样追求“效率”,但他们的“无意识参与”,让刷赞行为在普通用户中扩散得更广、更隐蔽。
“微利益”驱动下的“兼职尝鲜者”
还有一部分普通用户,是被“微利益”吸引的“兼职尝鲜者”。他们不像专业刷手那样以刷单刷赞为生,但会在闲暇时间接一些“零散任务”,赚点奶茶钱、话费。这类任务往往藏在QQ群、微信群或二手平台,商家发布“需求:淘宝商品点赞10个,奖励2元红包”,普通用户看到后觉得“动动手指就能赚钱”,便尝试参与。
他们的画像更接近“灵活就业者”:可能是宝妈、学生,也可能是时间自由的自由职业者。操作方式比专业刷手粗糙——用自己常用的淘宝账号点赞,不会用虚拟设备或IP代理,也不会批量操作,一次只接1-2个任务,赚几块钱就收手。这类用户的动机很直接:把碎片时间变现,但不依赖此谋生,因此对“风险”的敏感度较低,容易被“高回报”诱惑(比如商家承诺“点赞100个给50元”),最终陷入违规循环。
值得注意的是,这类用户的“兼职”往往具有“试错性”——第一次可能只是帮朋友忙,第二次看到群里有人接单便跟风,逐渐从“人情互助”滑向“利益驱动”。他们的存在,让普通用户刷赞群体与专业刷手之间,多了一层模糊的“过渡带”。
普通用户刷赞:平台治理的“灰色地带”
与专业刷手相比,普通用户刷赞对平台生态的破坏性看似较小,实则暗藏隐患。他们的行为虽非规模化、产业化,但积少成多,依然会扭曲评价体系的真实性——当一条普通商品的评价区有100个赞,但实际购买者不足20人,其他消费者就可能被误导,做出非理性消费决策。
更棘手的是,普通用户的“隐蔽性”让平台治理难度加大。专业刷手会使用虚拟设备、多账号矩阵、IP跳转等技术手段,容易被风控系统识别;而普通用户用真实账号、真实设备操作,行为模式与正常用户高度相似,平台若一刀切“封号”,可能误伤无辜;若放任不管,又可能让虚假评价蔓延。
目前,淘宝主要通过“AI识别+用户举报”的方式应对:算法会监测异常点赞行为(如短时间内给多个非关联商品点赞、同一IP集中点赞等),再人工核实;用户若发现虚假评价,可举报后由平台介入。但对“人情刷赞”“跟风点赞”等场景,平台的判定标准仍模糊——毕竟,用户给真实好评点赞,本身是合理的互动行为,如何区分“真实互动”与“虚假刷赞”,成为治理的核心难题。
从“刷赞”到“真实评价”:普通用户的自我觉醒
随着平台对虚假打击力度加大,越来越多的普通用户开始意识到“刷赞”的风险。淘宝新规明确指出“诱导虚假点赞、好评属于违规行为”,违规者可能面临商品下架、店铺扣分甚至限制参与活动的处罚。同时,消费者对“真实评价”的需求也在提升——越来越多的人会优先查看“追评”“视频评价”,而非简单的“赞数”,这让“刷赞”的性价比越来越低。
一些普通用户开始主动拒绝刷赞请求:“以前帮朋友点,现在想想,如果东西不好,反而害了别人。”这种转变,既源于规则意识的提升,也源于平台对“真实评价”的引导:比如淘宝推出“问大家”板块,鼓励用户提问互动;推出“买家秀”活动,用实物奖励激励真实分享。这些举措,让普通用户逐渐明白:真正能帮商家提升销量的,不是虚假的点赞数,而是真实的口碑和复购。
在淘宝平台上刷赞的普通用户,是一面多棱镜,折射出人情社会的温度、商业逻辑的冰冷,以及普通人在规则与欲望间的摇摆。他们不是“坏人”,只是被裹挟的“参与者”;他们的行为不可取,但背后的人情需求、认知偏差、利益驱动,值得平台和社会更审慎地看待。或许,治理刷赞现象,不能只靠“封号”和“罚款”,更需要让真实评价回归价值——当每一个普通用户的“点赞”都来自真实的体验与认可,虚假的泡沫才会自然消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