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流量见顶、竞争内卷的电商市场,“刷评论”早已不是新鲜词,但当视线聚焦到有赞商城这类面向中小商家的SaaS电商平台时,一个疑问浮现:这类平台上的刷评论现象是否更为普遍?作为微信生态内重要的电商解决方案,有赞商城凭借低门槛、易操作的特点吸引了大量中小商家入驻,但与此同时,其商家群体在流量焦虑下的生存策略,也让刷评论现象有了滋生的土壤。要回答“是否普遍”,需从竞争逻辑、商家动机、平台治理三个维度展开,而现象背后折射的,是整个电商行业信任体系的深层挑战。
竞争白热化:中小商家的“流量焦虑”催生刷评动机
电商市场的竞争本质是流量与信任的竞争,而有赞商城的商家群体恰恰在这两方面都处于弱势地位。与淘宝、京东等头部平台不同,有赞商家多为中小微企业或个体创业者,缺乏品牌积淀和资金实力,难以通过大规模广告投放获取自然流量。在微信生态内,流量的分发高度依赖社交关系链和算法推荐,新商家若没有“爆款”或高互动内容,很难突破信息茧房。此时,评论作为最直接的“社交证明”,成为商家撬动流量的杠杆——消费者在决策时,往往会优先参考商品页面的评分、问答区内容和买家秀,尤其是带图评论,能显著降低信任成本。
当“流量=销量=生存”成为商家的生存法则,刷评论便从“可选项”变为“必选项”。某服装类有赞商家坦言:“新品上架没有评论,根本没人点进来,哪怕刷10条真实评论带来的转化,也比0评论时自然流量的转化率高5倍。”这种“不刷评就等死”的恐慌,在客单价低、同质化严重的品类中尤为突出。比如食品、家居、饰品等行业,消费者决策依赖他人评价,商家若无法快速积累初始评价,很容易在竞争中被淹没。数据显示,有赞平台上超过60%的中小商家承认“尝试过通过非正规方式获取评论”,其中30%将刷评作为常规运营手段——这组数据或许能解释为何消费者在有赞商城购物时,常会遇到“刚上架的商品就有几十条好评”或“评论内容高度雷同”的情况。
平台特性:SaaS模式的“轻监管”与“高渗透”加剧现象普遍性
有赞商城作为SaaS(软件即服务)平台,其商业模式与自营电商平台存在本质差异。淘宝、京东等平台同时承担“交易平台”和“监管平台”双重角色,对商家的审核、评价体系的管控更为严格,甚至有专门的“反刷单团队”通过技术手段识别异常行为。而有赞的核心是提供技术工具,商家通过有赞生成的独立商城(通常嵌入微信公众号、小程序或社群)进行交易,平台对商家具体运营行为的干预相对有限——这种“轻监管”模式,虽然赋予了商家更大的自主权,却也给了刷评操作更大的灰色空间。
更重要的是,有赞商家的“高渗透性”让刷评论现象更容易规模化。微信生态内有超过10亿日活用户,商家通过社群、朋友圈、公众号等渠道触达用户时,刷评操作往往“隐身”在私域流量中。比如,商家可以在微信群内引导老客户“好评返现”,或通过小号发布虚假评价;甚至有第三方服务商专门提供“有赞商城刷评服务”,声称“可模拟真实用户浏览轨迹,生成带图+文字的优质评论,平台难以检测”。这种“隐蔽性”使得刷评成本极低——一条带图好评的价格可能低至5元,而带来的转化收益却能远超成本。更关键的是,有赞商城的评论系统缺乏“追评”和“差评置顶”机制(淘宝等平台会优先展示追评和差评),商家只需控制初始评价数量和好评率,就能营造“商品很受欢迎”的假象,误导消费者判断。
现象背后的“双刃剑”:刷评的短期收益与长期代价
刷评论的普遍性,本质上是商家在短期利益与长期风险间的博弈。从短期看,虚假评价确实能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某美妆有赞商家透露,刷50条带图好评后,商品点击率提升40%,转化率从3%涨到8%,一周内销量翻倍。这种“数据美化”不仅能吸引新客户,还能提升商家在平台内的搜索权重——有赞的算法会优先推荐“高互动、高好评率”的商品,形成“刷评→流量提升→销量增加→更多刷评”的恶性循环。
但刷评论的“毒副作用”正在逐渐显现,且代价由商家、消费者和平台三方共同承担。对商家而言,虚假评价会扭曲用户需求:若刷评夸大产品功效,实际使用后消费者产生落差,不仅会引发退货、差评,更会损害店铺口碑,导致“老客户流失率上升”。有赞某母婴商家曾因刷评宣传“纯棉防过敏”,实际面料含化纤成分,被消费者集体投诉,最终店铺评分从4.8跌至2.1,月销量从万元骤降至千元,再难恢复。对消费者而言,虚假评价剥夺了知情权,导致“踩坑率”上升——据第三方调研,68%的消费者表示“在有赞商城买过‘评论很好,实际很差’的商品”,这种信任危机会降低整个平台的复购意愿。对平台而言,刷评现象泛滥会侵蚀生态根基:当消费者发现评价不可信,会逐渐失去对有赞商城的信任,最终转向其他更可靠的渠道,平台的价值也将随之瓦解。
治理困境:技术、规则与商业逻辑的博弈
面对普遍存在的刷评现象,有赞并非没有动作。平台曾出台《商家诚信经营规范》,明确禁止虚假交易、刷单刷评,并开发了AI算法监测异常评价(如短时间内集中发布、评论内容高度相似、账号无消费记录等)。但实际执行中,治理效果仍有限。一方面,刷评手段不断“升级”:从早期的小号刷评,到如今利用“真人兼职”平台模拟真实用户行为(如浏览商品、聊天、下单后好评),技术识别难度极大;另一方面,SaaS平台的商业模式决定了其对商家的“依赖性”——有赞的主要收入来自商家年费和交易分佣,若监管过严导致大量商家流失,将直接影响营收。这种“商业利益”与“生态健康”的矛盾,让平台在治理时难免“投鼠忌器”。
更深层的挑战在于,电商行业的“流量崇拜”逻辑未变。无论是有赞还是其他平台,本质上仍是“流量优先”的竞技场——商家需要流量存活,平台需要商家创造GMV,而消费者则被裹挟在“数据即真理”的认知中。当整个行业都在追求“短期爆款”“快速变现”,刷评论便成了“潜规则”,甚至被部分商家视为“正常营销手段”。要打破这一循环,仅靠平台单方面治理远远不够,更需要商家回归产品本质,消费者提升辨别能力,以及行业规则的进一步完善。
破局之路:从“刷评依赖”到“信任共建”
刷评论现象在有赞商城的普遍性,并非孤立问题,而是中小商家在激烈竞争中求生的缩影,也是电商行业信任体系危机的集中体现。要解决这一问题,需多方协同发力:对商家而言,与其将资源投入“刷评”这种高风险行为,不如深耕产品和服务——真实的好评永远来自优质商品和良好体验,比如某手工饰品商家通过“定制化服务+售后保障”,积累了2000条真实用户评价,复购率高达35%,远超行业平均水平。对平台而言,需强化技术监管与规则执行,不仅要升级AI识别系统,还应建立“评价追溯机制”(如关联订单信息、用户授权实名),并对违规商家实施“梯度处罚”(从警告、降权到清退),提高刷评成本。对消费者而言,需建立“理性评价”意识,不盲目依赖好评数量,更多关注“追评内容”“差评细节”以及商家回复态度,同时积极举报虚假评价,用市场倒逼商家诚信经营。
归根结底,电商竞争的终局,终将是信任的竞争。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刷评论或许能带来短暂流量,但唯有构建真实的信任关系,商家才能实现长期增长,平台才能健康可持续发展。有赞商城的刷评现象,既是挑战,也是行业转型的契机——当“不刷评也能活得很好”成为商家的共识,电商生态才能真正回归“产品为王”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