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职党务干部做党建工作,积极性咋激发?
构建科学的兼职党务干部激励机制是破解这一难题的基石。激励绝非简单的物质奖励,而是一个包含物质、精神、发展等多维度的复合体系。首先,要建立合理的物质补偿机制。党务工作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适当的岗位津贴或工作补贴,是对其劳动付出的基本尊重,能有效缓解“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的尴尬局面。这种补偿应与工作实绩挂钩,通过量化考核,实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打破“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平均主义。其次,精神激励不可或缺。公开表彰、授予荣誉称号、在组织内宣传其先进事迹,这些做法成本不高,却能极大地满足干部的荣誉感和成就感。更重要的是,要将其党建工作表现作为评优评先、职级晋升、干部选拔的重要参考依据,让党务工作的经历成为其职业发展的“加分项”而非“负担项”。最后,发展激励是更高层次的牵引。为兼职党务干部提供专属的培训、学习、交流机会,帮助他们提升政治素养、组织协调能力和群众工作水平,这本身就是一种极具吸引力的“福利”。当一个岗位能让人学到真本领、拓宽新视野时,其内在驱动力自然会被激发。
提升兼职党务干部履职能力,是激发其工作热情的必要前提。很多时候,干部积极性不高,并非源于思想懈怠,而是“心有余而力不足”。面对复杂的党务流程、严谨的材料要求、多样的群众需求,缺乏专业能力的他们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和挫败感。因此,党组织必须扮演好“教练”和“后盾”的角色。一方面,要打造“菜单式”培训体系。改变过去“一锅烩”的灌输式培训,根据不同岗位、不同层级干部的需求,提供精准化、小班化、实战化的培训内容。例如,针对支部书记,重点培训组织生活策划、党员发展流程;针对宣传委员,则侧重于新闻写作、新媒体运营。通过案例教学、情景模拟、现场观摩等方式,让干部在“干中学、学中干”,快速掌握工作方法。另一方面,要提供清晰的工作指引和工具支持。编制《党务工作标准化手册》,明确“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组织生活会等各项工作的标准、流程和模板,让干部一看就懂、一学就会。同时,建立“老带新”导师制度,由经验丰富的专职党务干部或优秀兼职干部结成对子,提供一对一的指导和答疑,帮助他们扫清工作障碍,建立履职信心。
推动党建与业务融合激发干部热情,是解决“工学矛盾”的根本出路。兼职干部的本职工作是业务,党务工作被视为“额外负担”是普遍心态。要改变这一现状,就必须将党建工作深度嵌入业务流程,使之成为促进业务发展的“红色引擎”,而非与之并行的“两张皮”。具体而言,可以探索设立“党员先锋岗”“党员责任区”,将关键业务指标与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结合起来,让党员在攻克业务难题中体现先进性。可以开展“党建+项目”活动,围绕单位的重点、难点项目,成立临时党支部或党小组,把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在项目一线。还可以将主题党日与业务研讨、技能比武、客户服务等活动相结合,让党建活动既严肃认真,又生动活泼,与业务工作同频共振。当兼职党务干部发现,自己的党务工作能够直接推动业务发展、提升团队绩效、解决实际问题,他们就会从内心深处认同这份工作的价值,积极性也就水到渠成。这种融合,让党务工作不再是“务虚”,而是“务实”的体现,是其实现个人价值与组织价值统一的重要平台。
增强兼职党务干部认同感与归属感,是维系其长期热忱的情感纽带。人不仅是理性的经济人,更是感性的社会人。强烈的组织归属感和身份认同感,是持续奉献的内在源泉。党组织要用心用情营造一个“家”的氛围。首先,要给予充分的尊重与信任。在决策涉及党建工作时,主动征求兼职干部的意见,让他们感受到自己是被重视的“主人翁”,而非被动执行的“工具人”。要信任他们的能力,敢于放手让他们开展工作,并在他们遇到困难时及时给予支持,做他们最坚强的后盾。其次,要加强组织内部的关怀与互动。定期开展谈心谈话,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工作困难和生活需求,并尽力帮助解决。组织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团队建设,增进干部之间的了解与友谊,形成互帮互助、和谐融洽的同志关系。最后,要强化身份的仪式感。在重要节日、干部入职或取得突出成绩时,举行庄重而温馨的仪式,如重温入党誓词、过“政治生日”等,不断唤醒和强化他们作为党务干部的荣誉感和使命感。当一个组织能让成员感受到温暖、看到尊重、找到归属,他们便会自发地为其添砖加瓦,贡献自己的光和热。
激发兼职党务干部的积极性,本质上是一场关于价值、尊重与成长的深度变革。它要求党组织从管理者转变为赋能者,将党建工作从一项“任务”内化为一种“追求”。当科学的机制、过硬的能力、融合的平台和温暖的归属这四大支柱共同作用时,兼职党务干部的内在潜能将被彻底激活。他们不再是被动应付的“兼职者”,而是充满激情与创造力的“实干家”,是推动基层党建高质量发展的宝贵财富。当每一位兼职干部都能在履职中找到职业的增值、精神的富足与组织的归属时,基层党建的根基才能真正坚如磐石,迸发出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