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职人员能干副业吗?纪委严令禁止的6类副业是啥?

公职人员能干副业吗?纪委严令禁止的6类副业是啥?

在公职人员的职业生涯中,关于“副业”的讨论始终是一个敏感而又现实的话题。一方面,面对日益增长的生活成本与家庭责任,通过合法渠道增加收入改善生活的愿望具有普遍性;另一方面,公职人员的特殊身份决定了其必须接受比普通公民更严格的纪律约束。这种身份与个人利益之间的张力,使得“能否搞副业”以及“如何搞副业”成为一个需要审慎对待的问题。答案并非简单的“能”或“不能”,而在于深刻理解其背后的法理逻辑与纪律要求,明确那条不可逾越的“红线”。

公职人员廉洁从业的根本准则,核心在于防止公权私用利益冲突。所有纪律规定的出发点,都是为了确保公职人员能够全身心投入公共服务,其手中的权力、掌握的信息、建立的人脉关系,都不能异化为个人谋利的工具。这是一个根本性的“防火墙”设计。因此,讨论公职人员副业的可行性,首先必须摒弃“利用职权”的思维惯性。任何企图将公职身份带来的影响力、信息差、资源便利变现的行为,无论形式多么隐蔽,都触碰了纪律的底线。这不仅是个人品德的考量,更是维护政府公信力、确保社会公平正义的制度性要求。理解了这一点,我们才能更清晰地辨别哪些行为被严令禁止。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早已明确划出纪律“红线”,其中有六类副业行为是公职人员绝对不能触碰的高压线。第一,违规经商办企业。这不仅指以自己或他人名义注册公司、担任股东、董事、监事等,还包括投资入股非上市企业、在国(境)外注册公司或者投资入股,以及通过代持、信托等隐性方式持有股份。这类行为直接将公职人员与市场主体绑定,极易催生权钱交易。第二,违规兼职取酬。这里的“兼职”特指在各类经济实体、社会组织中担任职务并领取报酬。即使是在一些行业协会、商会担任看似与经济无关的职务,一旦涉及薪酬或变相福利,同样属于违纪。第三,利用职权或职务影响谋利。这是最常见的违纪形式,例如,利用职务便利为配偶、子女及其配偶等亲属和其他特定关系人经营活动提供帮助;或者通过“影子公司”、家人朋友代持等方式,幕后操纵经营。第四,从事有偿中介活动。公职人员不得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充当中间人,利用身份和人脉牵线搭桥并从中收取“好处费”、“感谢费”。第五,违反规定从事或参与营利性活动。这是一个兜底条款,涵盖了诸如在营利性组织兼职、违规买卖股票(证券从业人员)、在国(境)外从事营利性活动等多种情形。第六,离职或退休后违规从业。即便是离开了公职岗位,在一定年限内(通常为三年)也不得到原任职务管辖的地区和业务范围内的企业任职或从事与原工作业务直接相关的营利性活动,这是“旋转门”条款的体现,旨在防范权力余温的寻租。

那么,这条纪律的红线究竟划在哪里?是否意味着公职人员的个人发展与价值创造之路完全被堵死?并非如此。在严令禁止上述行为的同时,纪律也保留了一定的空间,但这个空间有着严格的限定条件。允许的领域主要集中在那些不与公共利益冲突、不利用职权身份、不产生利益关联的领域。例如,文学艺术创作。公职人员可以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写作、绘画、书法、摄影等艺术创作并合法获得稿酬或版权收入,前提是其作品是基于个人才华与努力,而非利用公职身份进行炒作或推销。教学科研活动也是被鼓励的。在不影响本职工作的前提下,经批准参加相关的学术团体、讲学、著书立说等活动,可以获得合规的报酬。这体现了对知识价值的尊重。此外,合规的投资理财行为是被允许的。公职人员可以像普通公民一样,购买股票、基金、理财产品等金融产品,进行合法的财产性投资。但关键在于,这种投资必须是被动、匿名的,不能涉及利用内幕信息进行交易,不能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这之间的界限必须清晰:作为投资者分享市场红利是合规的,作为经营者介入市场运作则是违规的。

进入数字化时代,副业的形式更加多元,也带来了新的挑战。一些公职人员可能会认为,在网络上做自媒体、开网店、当“网红”等,只是个人兴趣的延伸,与体制内的身份关联不大。这种想法是极其危险的。一旦这些网络行为开始产生广告收入、带货佣金,实质上就构成了“经商办企业”或“从事营利性活动”。特别是当其内容与自身工作领域相关时,更容易被认定为利用职务影响力谋利。近年来,各地纪委通报的公职人员副业违纪案例中,网络直播带货、运营付费知识社群等新型违规形式屡见不鲜。这警示我们,无论副业形态如何变化,判断其合规与否的标尺始终不变:是否动用了公权力、是否产生了利益冲突、是否损害了公职队伍的廉洁形象。

归根结底,对于公职人员而言,选择成为一名人民公仆,就意味着选择了一种以奉献和责任为核心价值的生活方式。这份职业的回报,不仅仅是稳定的薪酬和社会地位,更在于服务社会、实现公共价值的无形满足感。在面对副业诱惑时,需要进行的不仅是一次合规性判断,更是一场深刻的自我拷问。对纪律规定的敬畏,对职业操守的坚守,对公共利益的无私,共同构筑了公职人员从业的坚实堤坝。在这条堤坝之内,个人可以有丰富多彩的业余生活,可以追求精神的富足与知识的增长;但任何试图将其直接、间接地转化为商业利益的尝试,都是在动摇堤坝的根基。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才能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行得正、走得稳,既守护好自己的职业前途,也维护好整个公职队伍的纯洁与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