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能兼职吗?最新规定下兼职取酬和校外培训有没有说法?
中小学教师能否兼职,以及能否因此取酬,早已不是一个新鲜的议题,但在“双减”政策深化推进的今天,这个问题被赋予了前所未有的严肃性与复杂性。它不再是教师个人单纯的经济考量或职业发展选择,而是直接关系到教育公平、师德师风乃至国家教育战略成败的关键一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围绕教师兼职的讨论,其核心早已超越了“能”与“不能”的简单二元对立,而是深入到“在何种框架下”、“以何种方式”、“为着何种目的”的价值判断与制度规范。
要理解当下的规定,必须回溯政策的演变脉络。在“双减”政策出台前,虽然《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文件早已对教师有偿补课等行为有所约束,但现实中仍存在大量“灰色地带”,一些教师利用职务之便,在校外培训机构兼职或私自开办补习班,这不仅加重了学生的学业负担和家庭的经济负担,更严重扰乱了正常的教育生态,破坏了教育公平的基石。这种“课堂不讲重点,课后补习收费”的现象,是社会反响最为强烈、最为深恶痛绝的师德失范行为之一。因此,2021年出台的“双减”政策,其雷霆万钧之势,正是要斩断这一利益链条。随后,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及教育部配套出台的《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等系列文件,共同构筑了一道严密的制度防火墙。这些规定明确划出的红线是:严禁中小学教师在校外培训机构兼职,严禁组织、推荐和诱导学生参加校内外有偿补课,严禁为校外培训机构和他人介绍生源、提供相关信息。 这几乎从根本上否定了教师从事与学科教学相关的、以取酬为目的的校外兼职的合法性。对于违反者,处罚措施也极为严厉,从警告、记过、降低专业技术职务等级,直至撤销教师资格、开除公职,可谓动真碰硬,绝不姑息。
然而,这是否意味着教师就彻底与一切“兼职”或“副业”绝缘了呢?答案也并非绝对。政策的“靶心”非常明确,是那些利用教师身份和职务便利、可能产生利益冲突、影响教育公平的行为。对于不触及这些核心原则的、纯粹的、个性化的劳动创造,政策留有一定的探讨空间。这里的关键在于如何界定“不影响本职工作”和“不利用职务之便”。例如,一位美术教师利用业余时间创作并销售自己的绘画作品,一位语文教师以笔名发表小说、诗歌,一位音乐教师在非工作时间进行纯粹的公益性演出,这些行为因其与课堂教学内容无直接关联,未利用学生资源,也未对正常教学秩序构成冲击,在现行法规框架下,一般不被认定为违规。但这种“允许”是审慎且有条件的。教师的首要身份是教育工作者,其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社会对其有着更高的道德期待。 一旦副业占用了过多精力,导致教学质量下滑;或者副业内容与教师身份产生不当关联,比如利用个人社交账号引流进行商业活动,就可能跨越合规的边界,面临纪律处分。因此,对于在职教师从事副业政策,各地各校往往会有更为细化的执行细则,核心考量始终是:是否维护了教师队伍的整体形象,是否保障了学生的根本利益。
那么,在如此严格的限定之下,教师群体面临的现实压力与个人价值实现的需求又该如何平衡?这确实是一个深刻的时代命题。我们既要看到政策的刚性约束,也要理解教师作为普通劳动者,同样面临住房、育儿、养老等生活压力。单纯依靠“堵”,或许能刹住歪风,但也可能压抑教师队伍的活力。因此,更积极的思路在于“疏”。一方面,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应积极探索建立更科学、更人性化的教师薪酬待遇保障机制与激励机制,让教师的辛勤付出获得与之匹配的、更有尊严的回报,从根本上减少其寻求校外兼职的内在动因。例如,通过提高基础工资、设立更多样化的教学成果奖励、保障课后服务合理取酬等方式,让教师能够安心从教、热心从教。
另一方面,对于教师个人而言,应当重新审视“价值实现”的内涵与路径。真正的职业成就感,更多地来源于讲台之上的耕耘与收获。将个人精力与智慧更多地投入到课程研发、教学创新、育人实践中,通过成为学生爱戴、家长信赖、同行认可的卓越教师所带来的精神满足与社会尊重,是任何金钱都无法衡量的“隐形报酬”。此外,教师可以在校内或教育系统内寻找专业发展的新赛道。比如,参与官方组织的支教、交流、名师工作室项目,承担公开课、讲座任务,这些活动不仅能提升专业能力,有时也会获得相应的补贴或荣誉,是合规且有益的价值延伸。还可以将教学经验与智慧转化为无偿共享的教育成果,如撰写教学反思、制作优质课件并上传至公共平台,这种“知识分享”本身就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自我实现,其影响力远超于一份兼职收入。
归根结底,中小学教师兼职取酬的问题,是一道考验教育治理智慧与教师职业操守的综合题。它考验着政策制定者如何在维护公平与激发活力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也考验着每一位教师如何在个人诉求与职业伦理之间校准自己的价值坐标。讲台虽小,却承载着万千家庭的希望与国家的未来。教师的身份,意味着一份沉甸甸的社会责任,这份责任的核心,是立德树人,是公平公正,是无私奉献。当个人利益的潮水试图涌入这片神圣的园地时,我们每个人都必须保持足够的清醒与敬畏,共同守护好这份教育事业的纯粹与崇高。真正的价值,不在于在八小时之外开辟了多少商业战场,而在于在四十分钟的课堂里,点亮了多少双求知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