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职党员是啥意思,组织关系放哪,管理制度咋整?
当一名党员的职业生涯不再遵循“一个单位、一个岗位”的传统模式,而是穿梭于不同平台、项目甚至城市之间时,“兼职党员”这个非正式却形象的说法便应运而生。这并非一个官方认定的党员类别,而是对当前社会经济结构变革下,一部分党员就业形态日趋灵活、多元、流动性强这一客观现实的民间概括。他们可能是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自由撰稿人,也可能是身兼数职的“斜杠青年”,或在创业初期尚未有固定党支部的奋斗者。这些党员的共性在于,其工作单位与党组织关系之间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错位”,从而衍生出三个核心问题:如何界定他们的身份?组织关系该往何处安放?又该如何进行有效管理?这不仅是党员个人的困惑,更是新时代党建工作必须直面的重要课题。
首先,必须明确,“兼职党员”的本质首先是中国共产党党员,其党员身份的严肃性和先进性不因就业形态的改变而丝毫减损。党章规定,每个党员,不论职务高低,都必须编入党的一个支部、小组或其他特定组织,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接受党内外群众的监督。这意味着,无论一名党员的主业、副业如何变换,其寻找并固定组织归属的责任是刚性的。所谓的“兼职”,仅仅描述了其工作状态,而非组织状态。因此,解决其管理问题的第一步,便是要破除“兼职”概念可能带来的身份模糊化,强化其作为党员的组织纪律观念。这部分党员群体,恰恰是党在社会经济“毛细血管”和“神经末梢”中最敏锐的感知者,他们的作用发挥与否,直接关系到党的组织力能否覆盖到社会发展的每一个新兴领域。
那么,这些党员的组织关系究竟该“安家”何处?传统的“单位人”管理模式显然已难以完全适应。当前,组织关系的存放遵循着“应转尽转、尽量稳定、便于管理”的原则,并已发展出多元化的解决方案。首选路径依然是主要工作单位。如果党员拥有一份相对稳定的主业,且该单位建立了党组织,那么将组织关系转入单位党支部,依然是最直接、最常规的选择。然而,挑战在于新业态、新就业形态的从业者,其所属平台往往组织架构不健全或未建立党组织。此时,行业或园区党组织便成了关键的承接载体。例如,一些地方探索建立的“网约车司机党支部”“快递行业党委”“互联网产业园联合党总支”等,就是将同一行业、同一区域的流动党员有效组织起来的创新实践。这种模式打破了企业壁垒,让党员在熟悉的行业生态中找到归属感,更有利于结合行业特点开展组织活动。当以上两种路径均不可行时,社区(街道)党组织则扮演着“兜底”保障的角色。随着社会治理重心下移,社区成为承载各类社会成员的基础单元。党员可以将组织关系转入其常住地或户籍所在地的社区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志愿服务等活动,实现“工作在单位、奉献在社区”。此外,人才市场党组织、户籍所在地党组织等也是备选方案,共同织就了一张覆盖广泛、衔接有序的组织关系网络。
解决了“放哪”的问题,更核心的挑战在于“咋整”——即如何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传统的定时定点集中学习、开会模式,对于工作时间碎片化、地点不固定的兼职党员而言,显然难以执行。因此,管理制度的创新必须以“灵活”和“精准”为核心。当前,“一方隶属、多重管理”的模式被广泛推崇并实践。具体而言,一名党员的组织关系正式隶属于一个“主支部”(如社区党支部),负责其党费收缴、民主评议、党员转正等刚性组织事务。同时,其工作地、项目地或居住地的“功能型党支部”“临时党支部”或“网上党支部”则作为“辅支部”,负责组织其参加日常的学习活动、主题党日和实践锻炼。这种“双轨制”既保证了组织管理的严肃性和连续性,又赋予了党员参与组织生活的极大灵活性。在管理手段上,数字化平台的运用是不可或缺的赋能工具。“学习强国”APP、各地党建云平台、微信群等,让党员可以随时随地参与线上学习、汇报思想、缴纳党费,打破了时空限制。组织生活也从单一的“会议模式”拓展为“实践模式”,例如,组织网约车司机党员成立“爱心车队”,引导外卖骑手党员成为社区“移动网格员”,将组织活动融入日常工作,实现了党建与业务发展的同频共振。
当然,管理制度的完善并非一蹴而就,挑战依然存在。如何有效甄别和动态掌握兼职党员的流动情况,防止党员“失联”?如何科学设计考核评价体系,避免管理流于形式或过于僵化?如何激发这部分党员的内生动力,让他们从“要我参加”转变为“我要贡献”?这些都是需要持续探索的深层次问题。关键在于构建一个充满人文关怀和激励作用的机制。党组织不能仅仅是一个管理者,更应成为服务者、引领者。为兼职党员提供技能培训、权益维护、困难帮扶等暖心服务,让他们真切感受到组织的温暖,是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不二法门。同时,要善于发现和宣传他们中的先进典型,将他们在平凡岗位上创造的不凡业绩,作为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生动诠释,从而激发整个群体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对兼职党员的管理与服务,本质上是对党的组织力在新时代适应性的一场考验。它要求党建工作必须跳出传统思维定式,主动拥抱社会变革,用更加开放的视野、更加灵活的机制、更加贴心的服务,去团结和凝聚每一个细胞。这不仅仅是解决一个组织管理的技术问题,更是巩固党的执政根基、夯实群众基础的必然要求。当每一位身处不同行业、不同岗位的党员都能找到自己的“组织之家”,并在其中淬炼党性、发挥作用时,党的旗帜才能在社会经济的每一个崭新阵地上高高飘扬。这项工作的探索与深化,将持续为党的建设注入新的活力与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