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短视频流量为王的生态中,“抖音刷点赞”已成为部分用户追逐热度的灰色手段。然而,这种行为是否构成“完全违法”,需跳出“非黑即白”的简单判断,从平台规则、法律条文、社会危害性等多维度厘清其违法性边界。并非所有刷点赞行为都必然触犯法律,但恶意、规模化、以牟利为目的的刷量行为,已突破法律与道德的底线,需承担相应责任。
一、行为性质:从“自然互动”到“恶意刷量”的界定
抖音作为社交平台,点赞本质是用户对内容的真实反馈,属于自然互动行为。但“刷点赞”特指通过技术手段(如软件、外挂)或人工组织(如水军)非自然增加点赞量,其核心特征是“虚假性”与“目的性”。前者破坏了平台数据真实性,后者则可能涉及商业欺诈。例如,普通用户为鼓励朋友手动多点赞几次,属于社交范畴;而商家为提升商品曝光量,雇佣MCN机构批量刷赞,则已异化为商业工具。这种异化使刷点赞从“个人行为”升级为“市场行为”,其法律评价也因此改变。
二、平台规则:抖音的“私域治理”与违规边界
抖音平台通过《社区自律公约》明确禁止“刷量行为”,将虚假点赞列为“作弊行为”,可对账号处以限流、封禁等处罚。这属于平台自治范畴,是“私法”层面的规制。例如,2023年抖音曾对某美妆品牌因组织刷赞百万次,永久封禁其官方账号。此类处罚虽非行政处罚,但直接影响了用户在平台内的权益,体现了“平台即市场”的现代治理逻辑。值得注意的是,平台规则对“刷点赞”的界定往往比法律更宽泛,即使未造成社会危害,只要违反协议,用户仍需承担“账号罚则”。但这并不意味着平台规则等同于法律,违规≈违法。
三、法律层面:从“民事侵权”到“刑事犯罪”的梯度判断
在公法领域,刷点赞是否违法需结合行为动机与后果综合判断。根据我国现行法律,其违法性呈现梯度特征:
民事责任层面,若刷点赞行为侵犯他人合法权益,可依据《民法典》承担侵权责任。例如,某用户通过恶意刷赞挤占优质内容曝光资源,或商家刷赞误导消费者购买低质商品,可能构成“不正当竞争”或“欺诈”,受害者可主张赔偿。此时,刷点赞是侵权行为的“手段”,需结合具体损害后果认定。
行政责任层面,《反不正当竞争法》明确禁止“虚假或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刷点赞若用于商业推广(如提升店铺销量、吸引广告合作),可能被市场监管部门认定为“虚假宣传”,处以罚款。例如,2022年某MCN机构因帮助商家刷赞10万次,被当地市场监管局罚款20万元,此即行政违法的典型例证。
刑事责任层面,刷点赞通常不直接构成犯罪,但若与其他行为结合,可能触犯刑法。例如,利用刷点赞软件牟利,若涉及“非法经营罪”(如建立刷量平台收取费用);或通过刷赞实施诈骗(如虚构“网红效应”骗取合作资金),可能构成“诈骗罪”。此时,刷点赞是犯罪行为的“组成部分”,需以符合犯罪构成为前提。
四、实践争议:“灰色地带”的司法认定难题
当前,刷点赞行为的法律认定仍存在模糊地带。其一,“规模标准”不明确:个人刷赞100次与商家刷赞1万次,法律评价是否应区别对待?其二,“主观目的”难举证:若用户声称“刷赞仅为娱乐”,如何证明其商业恶意?司法实践中,法院往往结合“行为模式”“数据异常性”“获利情况”综合判断。例如,在“某短视频博主诉MCN机构刷赞案”中,法院因MCN无法说明刷赞资金来源,推定其构成不正当竞争,判令赔偿损失。这种“举证责任倒置”的思路,体现了对恶意刷量的从严规制。
五、结论:违法性判断需“场景化”与“比例原则”
“抖音刷点赞是否属于完全违法行为”这一问题,没有绝对答案。其违法性核心在于“是否破坏公平竞争秩序”与“是否损害他人合法权益”。自然互动中的少量手动刷赞,虽违反平台规则,但尚未达到违法程度;而规模化、商业化、以欺诈为目的的刷量行为,已突破法律红线,需承担民事、行政乃至刑事责任。对此,法律应保持“比例原则”——对轻微违规以平台自治为主,对恶性违法予以公法制裁,既避免“一刀切”的过度干预,也守住公平竞争的底线。唯有厘清这一边界,才能引导短视频行业从“流量崇拜”回归“内容为王”,构建健康的数字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