抖音刷赞属于违法行为吗?

抖音刷赞属于违法行为吗?这一问题随着短视频行业的爆发式增长,逐渐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在流量经济盛行的当下,点赞数被视为衡量内容热度、商业价值的重要指标,部分用户、商家甚至MCN机构通过“刷赞”手段虚构数据,试图在激烈竞争中获取优势。

抖音刷赞属于违法行为吗?

抖音刷赞属于违法行为吗

抖音刷赞属于违法行为吗?这一问题随着短视频行业的爆发式增长,逐渐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在流量经济盛行的当下,点赞数被视为衡量内容热度、商业价值的重要指标,部分用户、商家甚至MCN机构通过“刷赞”手段虚构数据,试图在激烈竞争中获取优势。然而,这种行为看似是“捷径”,实则游走在法律与道德的边缘,其违法性需从法律定义、平台规则、社会影响等多维度进行深入剖析。

从本质上看,“抖音刷赞”是指通过技术手段(如自动化脚本、第三方插件)或人工操作,非真实地增加视频内容的点赞数量,属于典型的“流量造假”行为。这种行为的直接后果是扭曲平台的数据真实性,破坏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而其法律定性则需要结合我国现行法律法规进行判断。《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明确要求,任何个人和组织不得从事非法侵入他人网络、干扰网络正常功能、窃取网络数据等危害网络安全的活动,不得提供专门用于从事危害网络安全活动的程序、工具。刷赞工具的开发与传播,若涉及侵入抖音平台系统、干扰数据统计功能,显然违反了该法对网络安全的基本要求。

进一步聚焦,《反不正当竞争法》将“经营者不得对其商品的性能、功能、质量、销售状况、用户评价、曾获荣誉等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欺骗、误导消费者”列为明确禁止的行为。抖音作为拥有数亿用户的社交平台,其点赞数据不仅是内容受欢迎程度的直观体现,更成为商家评估合作价值、消费者选择商品的重要参考依据。商家通过刷赞虚构视频热度,本质上是对商品或服务影响力的虚假宣传,属于《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制的“虚假宣传”范畴。近年来,多地市场监管部门已对通过刷赞虚构热度的商家作出行政处罚,例如某服装品牌为提升产品曝光,雇佣刷单团队对推广视频进行“点赞+评论”流量造假,最终被处以罚款并责令整改,这一案例印证了刷赞行为在商业场景下的违法性。

对于普通用户而言,若仅为个人娱乐或社交需求,少量、偶发的“互赞”行为可能仅违反平台规则,尚未达到违法程度;但若以营利为目的,组织或参与规模化刷赞服务,则可能触犯法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二十五条,非法经营罪是指违反国家规定,从事非法经营活动,扰乱市场秩序,情节严重的行为。刷赞已形成一条完整的灰色产业链,包括提供刷赞工具、招募刷手、数据交易等环节,若组织者通过刷赞非法经营数额较大,或扰乱了市场秩序,完全可能构成非法经营罪。2022年,江苏警方曾破获一起利用AI技术刷赞的特大案件,犯罪嫌疑人开发自动化刷赞软件,以“千赞10元”的价格向商家提供服务,涉案金额超千万元,最终以非法经营罪被追究刑事责任,这表明刷赞背后的组织者面临的法律风险不容忽视。

平台规则的约束力同样不可忽视。抖音作为网络服务提供者,其《社区自律公约》明确禁止“任何形式的流量造假行为,包括但不限于虚假点赞、虚假评论、虚假分享等”,违规账号将面临限流、封禁等处罚。这种平台自治规则虽非法律,但基于用户协议的约束力,对刷赞行为形成了直接规制。值得注意的是,平台规则与法律监管并非割裂,而是相互补充的关系。当刷赞行为涉及违法时,平台可向监管部门举报,配合执法调查;而法律对刷赞的定性,也为平台治理提供了依据。例如,若商家刷赞构成虚假宣传,平台不仅可下架相关内容,还可将线索移交市场监管部门,实现“平台自治+法律监管”的双重治理。

从社会影响层面看,刷赞行为的泛滥会引发“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优质内容因缺乏流量造假手段而难以曝光,低质甚至虚假内容通过刷赞获得虚假热度,误导公众认知,破坏网络生态的健康发展。尤其对于青少年用户,长期接触虚假数据可能扭曲其对“价值”的判断,助长浮躁、投机的社会心态。此外,刷赞行为还可能侵犯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例如,某原创博主因视频被恶意刷赞对比,导致自身真实流量被稀释,商业合作机会受损,这种不正当竞争行为显然违背了市场经济的公平原则。

面对刷赞行为的法律风险与社会危害,用户、平台、监管部门需协同发力。用户应树立“真实流量才是长久价值”的意识,拒绝参与任何形式的流量造假;平台需强化技术识别能力,利用大数据、AI算法精准检测刷赞行为,并完善信用惩戒机制;监管部门则应加大对刷灰产的打击力度,明确法律适用标准,形成“发现-查处-震慑”的闭环。唯有如此,才能让抖音等平台回归内容创作的本质,让每一个点赞都承载真实的情感与价值,让网络空间在法治轨道上有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