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校园活动中“点赞和刷礼物”的现象日益普遍,从线上文艺汇演的实时互动到班级竞赛的拉票支持,这种看似活跃的互动方式,实则暗含着对教育本质的拷问——当点赞数成为活动成功的标尺,当礼物刷屏替代了真诚的掌声,我们是否该反思:学校活动中,点赞和刷礼物,究竟应该被鼓励还是被约束?
点赞与刷礼物在学校活动中并非天然具有负面属性,其本身是数字化时代互动形式的延伸。在校园文化节、社团招新等场景中,适度的点赞能为参与者带来即时反馈,增强参与感。例如,学生上传的手工作品、才艺视频获得同学点赞,这种正向激励能激发创作热情,让内向的学生也感受到被看见的温暖。而部分学校组织的公益义卖、线上募捐活动中,“刷礼物”实质是转化为爱心捐赠,通过虚拟礼物的形式将支持行为可视化,既提升了活动的趣味性,也放大了公益传播的效果。从这个角度看,点赞和刷礼物作为互动工具,确实能活跃活动氛围、增强群体凝聚力,尤其在Z世代学生习惯于数字化社交的背景下,这种形式更贴近他们的沟通方式。
然而,当点赞和刷礼物从“辅助手段”异化为“核心目标”,其负面影响便开始显现。最直接的是活动价值的扭曲。某高校的“校园之星”评选中,候选班级为争夺“最佳人气奖”,组织学生大规模刷礼物、拉票,最终获奖的并非综合表现最优的班级,而是“动员力最强”的班级。这种情况下,活动原本倡导的“展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初衷被彻底架空,取而代之的是对“流量逻辑”的迎合。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行为会催生不良价值观。青少年正处于价值观形成期,长期处于“点赞至上”“礼物多少等于价值高低”的环境中,容易形成“以量取胜”的认知误区,忽视努力过程与真实能力的重要性。曾有中学生坦言:“为了在班级朗诵会上拿到更多礼物,我特意选了大家熟悉的流行歌曲,而不是真正想表达的诗歌,因为怕没人听。”这种为了迎合互动而放弃自我表达的现象,恰恰是刷礼物行为对教育本质的侵蚀。
从教育场景的特殊性来看,学校活动的核心价值在于“育人”而非“娱人”。点赞和刷礼物这类带有“社交货币”属性的互动,本质上属于外部激励,过度依赖会削弱学生的内在驱动力。心理学研究表明,外部激励一旦过度,会让人将注意力从任务本身转移到奖励上,导致“德西效应”——即当学生因为喜欢阅读而阅读时,阅读兴趣会持续;但如果为了获得奖励而阅读,奖励一旦消失,阅读动力也会随之减弱。学校活动同样如此,如果学生参与辩论赛是为了获得更多点赞,而非锻炼思辨能力;如果组织志愿服务是为了“礼物榜单”靠前,而非践行社会责任,那么活动就失去了其教育意义。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完整的人”,而点赞和刷礼物所代表的“数据化成功”,与“全面发展”的目标显然背道而驰。
那么,是否应该完全禁止学校活动中的点赞和刷礼物?答案也并非简单的是或否。关键在于如何划定边界,让互动回归服务教育的本位。首先,学校需建立明确的活动评价标准,将“过程性指标”置于“数据化指标”之上。例如,班级风采展示的评价应聚焦主题契合度、团队协作、创意表达等维度,而非单纯以点赞数作为排名依据;公益活动的重点应放在参与度、社会影响力等实质性成果上,而非“礼物总额”的多少。其次,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互动认知。教师可在活动前开展专题讨论,让学生理解“点赞”的本质是“认可”,而非“交易”;“礼物”的核心是“心意”,而非“攀比”。最后,创新互动形式,用更具教育意义的替代方案取代单纯的点赞和刷礼物。例如,在学术竞赛中设置“观点互评”环节,鼓励学生针对内容提出建设性意见;在文艺演出中增加“观众留言墙”,用文字分享观后感,让互动从“数据化”转向“思想化”。
点赞和刷礼物本身是中性的互动工具,其价值取决于使用者的意图和引导方式。学校作为教育的主阵地,有责任为学生的成长营造“重内涵、轻形式”的环境。当掌声不再需要用点赞数衡量,当支持不再依赖礼物刷屏,校园活动才能真正回归其培养人、成就人的初心——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参与中感受成长的喜悦,在互动中学会尊重与真诚,这才是教育最珍贵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