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给小孩刷礼物点赞的行为,近年来在社交媒体上逐渐成为一种流行现象。从幼儿园小朋友的生日派对直播,到才艺展示视频下的“火箭”“游艇”刷屏,家长用虚拟礼物和点赞堆砌的“荣耀光环”,看似是对孩子的肯定与支持,实则折射出成人世界对儿童成长的过度干预与价值错位。这种行为是否真的合适?背后隐藏的心理动机、对儿童发展的影响,以及家庭教育中应有的边界,都值得深入探讨。
刷礼物点赞:成人情感的“投射”与“炫耀”
家长在网上给孩子刷礼物点赞,往往并非单纯为了孩子本身。一方面,这是成人情感的投射——许多家长将自己未完成的“网红梦”“社交成就感”寄托在孩子身上,通过孩子的视频获得关注与满足感。例如,某家长在抖音发布孩子跳舞视频,并豪刷礼物将其推上热门,评论区“宝宝太棒了”“未来之星”的赞美,实则满足了家长“望子成龙”的虚荣心。另一方面,这种行为带有明显的社交炫耀属性。在“晒娃文化”盛行的当下,孩子的“成就”成为家长社交圈中的“硬通货”,礼物数量与点赞量成为衡量“教育成功”的量化指标,甚至演变为家长之间的隐性攀比。这种将儿童工具化的倾向,本质上是成人社会焦虑在网络空间的延伸,与儿童成长的真实需求背道而驰。
儿童心理:虚假“荣誉感”与价值认知的扭曲
儿童阶段是自我认知形成的关键期,其价值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成人的反馈。然而,网上刷礼物点赞带来的“荣誉感”并非真实的成长肯定,而是建立在物质堆砌与流量泡沫之上的虚假体验。当孩子习惯于通过“礼物排行榜”“点赞数”获得满足,可能会逐渐形成“外部评价依赖症”——认为自己的价值取决于他人的关注与物质奖励,而非内在能力的提升。例如,有研究表明,长期被过度表扬的儿童,在面对挫折时更容易出现情绪崩溃,因为他们习惯了“被捧高”的环境,缺乏应对失败的心理韧性。此外,网络曝光还可能引发孩子的“表演型人格”,为获得更多点赞而刻意迎合大众喜好,失去真实的自我表达。更值得警惕的是,部分家长在直播中让孩子“感谢礼物”,这种将情感物质化的行为,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价值观,让他们误以为“礼物=爱”“点赞=优秀”。
数字边界:儿童成长中的“保护”与“过度保护”
家庭教育中,“边界感”是培养孩子独立人格的重要前提。然而,网上刷礼物点赞的行为,往往模糊了“儿童世界”与“成人世界”的界限。孩子本应在游戏中探索、在阅读中成长、在与同伴的互动中学习社交,却被置于网络聚光灯下,成为成人社交的“道具”。这种“过度保护”实则是对儿童成长空间的挤压。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明确指出,儿童享有“参与权”与“被保护权”,但“参与”并非意味着将儿童暴露于成人化的网络环境中。例如,某家长为让孩子成为“小网红”,强迫其每天直播数小时,不仅剥夺了孩子的学习与休息时间,还可能因网络暴力、信息泄露等问题对其造成心理伤害。真正的“保护”,应为孩子营造一个远离成人化评价体系的环境,让他们在真实的生活中积累成就感,而非在虚拟的流量中寻找存在感。
理性回归:从“点赞数”到“成长力”的教育转向
面对网上刷礼物点赞的乱象,家长需要重新审视教育的本质:孩子的成长,不应被虚拟的数字定义,而应源于真实的能力提升与人格完善。首先,家长应建立“内在评价体系”,关注孩子的努力过程而非结果。例如,孩子画了一幅画,与其纠结“点赞数不够”,不如肯定他“配色很用心”“故事很有创意”,引导他从创作本身获得满足感。其次,减少孩子的网络曝光度,避免将家庭生活过度公开化。若确实想分享孩子动态,可选择仅亲友可见的私密圈,而非面向公众的开放平台。最后,培养孩子的“数字素养”,让他们理解网络互动的虚拟性,学会辨别“虚假赞美”与“真实反馈”,建立健康的自我认知。社会层面,平台也应承担起责任,通过技术手段限制未成年人参与直播打赏,并对“晒娃”“刷礼物”等内容加强引导,减少不良攀比风气。
网上给小孩刷礼物点赞,看似是爱的表达,实则是对儿童成长的异化。真正的教育,不是用礼物堆砌“光环”,也不是用点赞衡量“优秀”,而是让孩子在真实的生活中感受爱、学会独立、拥有面对世界的勇气。当家长放下对“流量”与“虚荣”的执念,回归对孩子内心成长的关注,才能让他们在阳光下自由生长,而非在虚拟的泡沫中迷失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