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线上营销活动刷赞的投诉,消协应如何回应?

近年来,线上营销活动刷赞投诉量激增,已成为消费者权益保护领域的新焦点。从直播带货“百万点赞”水分十足,到社交媒体“集赞赢好礼”暗藏套路,消费者对虚假流量的投诉呈现爆发式增长。消协作为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娘家人”,其回应方式不仅关乎个体维权成效,更直接影响数字经济的健康生态。

针对线上营销活动刷赞的投诉,消协应如何回应?

针对线上营销活动刷赞的投诉消协应如何回应

近年来,线上营销活动刷赞投诉量激增,已成为消费者权益保护领域的新焦点。从直播带货“百万点赞”水分十足,到社交媒体“集赞赢好礼”暗藏套路,消费者对虚假流量的投诉呈现爆发式增长。消协作为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娘家人”,其回应方式不仅关乎个体维权成效,更直接影响数字经济的健康生态。面对这一复杂命题,消协需跳出“被动调解”的传统思维,构建“技术赋能、协同共治、源头治理”的系统性回应机制,方能有效破解刷赞投诉难题。

线上营销活动刷赞的本质,是经营者通过虚假数据制造“虚假繁荣”,故意误导消费者。这类行为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经营者向消费者提供有关商品或者服务的质量、性能、用途、有效期限等信息应当真实、全面”的规定,侵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某消协组织2023年数据显示,其受理的线上营销投诉中,“刷赞刷量”相关占比达37%,其中超八成投诉者表示“因虚假点赞产生错误消费决策”,甚至有消费者因轻信“高赞活动”陷入“刷单返利”骗局。刷赞不仅扰乱市场秩序,更让消费者对线上营销的信任度降至冰点——当“点赞”不再是真实反馈的象征,而是流量经济的注水工具,数字交易的信任基石将被动摇。

消协回应刷赞投诉,面临多重现实困境。首当其冲的是“技术识别难”。当前刷赞手段已形成产业链:从“人工点赞平台”按需点击,到“群控软件”模拟真人行为,再到“僵尸账号”批量操作,技术隐蔽性极强。传统投诉处理中,消协多依赖消费者举证,但普通用户难以获取后台流量数据,即便提供截图,也常被经营者以“技术误差”搪塞。其次是“责任界定难”。刷赞活动往往涉及多方主体:发起营销的品牌方、提供流量服务的平台、执行刷单的第三方机构,甚至默许刷赞的MCN机构。当出现投诉时,各方易相互推诿,消协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直接追责。最后是“维权成本高”。刷赞导致的消费者损失多集中于小额商品或服务,单个案件标的额小,但调查取证、跨平台协调的成本却居高不下,导致消协陷入“高投入、低产出”的处理困境。

要破解刷赞投诉难题,消协需从“单点应对”转向“系统治理”,在技术、机制、教育三方面发力。技术赋能是基础。消协可联合互联网企业、第三方数据机构开发“虚假流量识别模型”,通过分析点赞行为的频率分布、用户画像异常性、设备指纹重复度等维度,构建“刷赞行为特征库”。例如,当某营销活动在10分钟内出现5000次点赞,但点赞用户中80%为新注册账号、IP地址高度集中,系统即可自动标记为可疑流量。消协可依托该模型为消费者提供“流量真实性核验服务”,让投诉从“口说无凭”变为“数据说话”。协同共治是关键。刷赞治理非消协一己之力可为,需推动建立“监管-平台-消协”联动机制:一方面,与市场监管部门共享刷赞线索,对查实存在虚假宣传的经营者,依据《反不正当竞争法》处以罚款;另一方面,联合主要社交平台、电商平台建立“刷黑名单”,对参与刷赞的账号、商家实施跨平台封禁,提高违法成本。此外,消协还应推动行业协会制定《线上营销活动流量真实性指引》,明确“禁止刷赞”“流量数据需可追溯”等底线要求,引导行业从“流量崇拜”转向“质量竞争”。源头治理是根本。针对消费者对刷赞的“认知盲区”,消需通过案例解读、风险提示等方式强化教育。例如,制作《识别虚假流量三步法》短视频,教消费者通过查看“点赞用户历史动态”“评论与点赞比例”“活动参与量与转化量差异”等细节辨别真伪;在“3·15”“双十一”等重要节点发布消费提示,提醒公众“高赞活动≠高性价比”,引导消费者理性参与线上营销。

刷赞投诉的治理,本质是数字经济时代消费者信任的重建。消协的回应不应止于“解决个案”,更要通过每一次投诉处理,向市场释放“流量真实不可欺”的明确信号。当技术让虚假数据无处遁形,当协同共治让违规者付出代价,当消费者觉醒为“火眼金睛”的监督者,线上营销活动才能真正回归“以真实连接用户”的本质。唯有如此,数字经济才能在公平透明的土壤中茁壮成长,消费者的每一次信任才能转化为市场真正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