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刷赞行为是否违法?这一问题随着数字经济的深入发展,已成为法律界、企业界与普通用户共同关注的焦点。在流量至上的网络生态中,从电商平台的商品好评到自媒体的互动数据,从短视频的点赞量到公众号的阅读数,“刷赞”似乎成了部分主体快速提升影响力的“捷径”。然而,这种看似无伤大雅的操作,实则游走在法律与规则的边缘,其违法性需从多维度进行严谨剖析。
一、刷赞行为的本质:数据造假与不正当竞争的叠加
网上刷赞,指通过技术手段或人工操作,虚构或夸大网络平台中的点赞数量、用户评价等互动数据,以营造产品或内容的“高热度”假象。其形式多样:从“点击农场”式的机械刷量,到利用外挂程序模拟真实用户行为;从平台内部员工违规操作,到第三方黑灰产业链提供的“刷赞服务”,已形成分工明确的产业链条。这种行为的核心本质,是对网络数据真实性的破坏,而数据作为数字经济时代的核心生产要素,其真实性直接关系到市场公平竞争与消费者合法权益。
从商业伦理看,刷赞通过虚假数据误导市场,违背了诚信原则;从法律视角审视,其可能同时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电子商务法》《网络安全法》等多部法律法规,构成不正当竞争与数据侵权的复合违法形态。
二、法律定性:为何刷赞涉嫌违法?
刷赞行为最直接的法律依据,源于《反不正当竞争法》对虚假宣传的禁止性规定。 该法第八条明确:“经营者不得对其商品的性能、功能、质量、销售状况、用户评价、曾获荣誉等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欺骗、误导消费者。”刷赞行为通过虚构用户评价、销量数据,直接改变了商品或服务的市场表现,使消费者基于虚假信息作出判断,属于典型的“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例如,某电商商家通过刷赞使商品“好评率”高达99%,实则产品存在质量缺陷,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知情权,也对同类经营者构成不正当竞争,因为其利用虚假数据获取了不当的交易机会,破坏了基于质量的公平竞争秩序。
《电子商务法》进一步强化了对数据真实性的要求。该法第十七条规定:“电子商务经营者应当全面、真实、准确、及时地披露商品或者服务信息,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刷赞本质上是对“用户评价”“销售数据”等信息的篡改,违反了“真实、准确”的披露义务。若刷赞行为涉及平台内经营者,电子商务平台依据第四十一条有权采取删除、屏蔽、断开链接等必要措施;若平台明知或应知刷赞行为而未采取处置措施,还需与经营者承担连带责任。
此外,《网络安全法》第二十七条将“非法侵入他人网络、干扰他人网络正常功能、窃取网络数据等危害网络安全的活动”列为禁止行为。部分刷赞行为需通过非法程序获取用户账号信息、模拟用户操作,或对平台服务器发起异常请求,可能构成对网络系统正常功能的干扰,甚至触犯《刑法》中“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罪”或“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例如,2021年某公司因使用外挂程序批量刷赞,导致平台服务器负载异常,最终被以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追究刑事责任。
三、平台规则:契约视角下的双重责任
除法律层面的规制外,网上刷赞还违反了各大网络平台的用户协议与社区规范,构成契约层面的违约。以微信、抖音、淘宝等主流平台为例,其服务协议均明确禁止“通过任何不正当手段(包括但不限于作弊、刷量、虚假交易等)提升或试图提升内容、商品或服务的排名、热度、流量等数据”。一旦用户刷赞,平台有权依据协议采取限制功能、封禁账号、下架内容等处罚措施。
这种“平台自治+法律规制”的双重约束,体现了对刷赞行为的“零容忍”态度。例如,2023年某MCN机构因组织网红批量刷赞,被抖音平台永久封停账号,并列入创作者黑名单;某淘宝店铺因刷单刷赞被平台扣除信用分,商品搜索排名大幅下降。这些案例表明,刷赞不仅面临法律风险,更会直接损害商业信誉,得不偿失。
四、司法实践:从“个案处理”到“规则明确”
近年来,随着刷赞行为的泛滥,司法裁判对违法性的认定已形成共识。在民事领域,因刷赞引发的纠纷日益增多:消费者因虚假好评购买到劣质商品,可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要求“退一赔三”;竞争对手因对方刷赞行为遭受损失,可依据《反不正当竞争法》提起诉讼,要求停止侵权并赔偿损失。例如,在“某电商平台诉某商家刷赞案”中,法院认定商家的刷赞行为构成不正当竞争,判决其赔偿平台经济损失及合理开支共计15万元。
在行政监管层面,市场监管部门已将刷赞纳入“反不正当竞争”专项行动重点。2022年,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关于查处网络虚假宣传行为的指导意见》,明确将“虚构用户评价、点赞量”列为典型虚假宣传行为,可处以罚款、吊销营业执照等行政处罚。某化妆品企业因在直播中刷赞10万次,被市场监管部门罚款50万元,成为该领域标志性案例。
五、治理挑战与合规路径
尽管法律与平台规则对刷赞行为的规制日趋完善,但其治理仍面临挑战:一是技术迭代导致隐蔽性增强,AI换脸、模拟真人点击等新型刷赞手段难以识别;二是跨平台监管存在漏洞,同一主体可在不同平台间“游击式”刷赞;三是部分用户对刷赞的危害性认识不足,甚至将其视为“营销技巧”。
对企业和个人而言,合规是唯一正途。企业应通过提升产品服务质量、优化内容创作等合法方式获取流量,而非依赖数据造假;个人需警惕参与刷赞的法律风险,避免因小失大。平台则需加强技术监测,利用大数据分析识别异常数据,并完善用户信用体系;监管部门应推动跨部门协作,形成“法律约束+平台监管+行业自律”的综合治理格局。
网上刷赞行为的违法性,本质是对数字时代市场秩序与诚信体系的破坏。当数据成为衡量价值的标尺,真实便是不可逾越的底线。唯有摒弃“流量至上”的短视思维,坚守法律与道德的双重约束,才能构建健康、可持续的网络生态——毕竟,虚假的点赞永远换不来真正的认可,合规与诚信才是数字经济的“通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