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钱刷赞活动,这个在数字营销领域早已不是新鲜词的操作,正游走在法律与道德的灰色地带。当“点赞”成为可交易的商品,当“好评”被明码标价,其背后隐藏的法律风险与社会危害,远比表面上的流量泡沫更值得警惕。事实上,花钱刷赞活动本质上是对网络诚信体系的破坏,是违反我国多部法律法规的违法行为,不仅扰乱正常的市场竞争秩序,更侵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与选择权。
一、法律视角:花钱刷赞踩中多条法律红线
从法律属性上看,花钱刷赞活动并非简单的“营销手段”,而是涉及多部法律的复合型违法行为。首先,《反不正当竞争法》明确禁止经营者对其商品的销售状况、用户评价等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刷赞行为通过虚构交易、伪造数据,人为制造商品“高人气”“高口碑”的假象,直接构成虚假宣传。例如,某商家通过刷单平台购买1000条虚假点赞,使商品好评率从60%飙升至95%,这种数据造假足以误导消费者作出错误决策,明显违反了该法第八条“经营者不得对其商品的性能、功能、质量、销售状况、用户评价、曾获荣誉等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的规定。
其次,《电子商务法》针对电子商务经营者提出了更高的诚信要求。该法第十七条规定,“电子商务经营者应当全面、真实、准确、及时地披露商品或者服务信息,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花钱刷赞通过虚构用户评价,掩盖了商品或服务的真实情况,直接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实践中,已有法院依据《电子商务法》判决刷赞商家承担“退一赔三”的赔偿责任,如2022年杭州某消费者因购买“刷赞爆款”耳机发现质量与评价严重不符,起诉后法院认定商家刷赞行为构成欺诈,判决退款并赔偿三倍损失。
此外,《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也为打击刷赞活动提供了依据。刷赞往往伴随数据造假,如通过虚假账号、技术手段批量生成虚假用户行为数据,这些行为违反了《网络安全法》第二十七条“任何个人和组织不得从事非法侵入他人网络、干扰他人网络正常功能、窃取网络数据等危害网络安全的活动”的规定。而《数据安全法》则要求“任何组织、个人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他人数据”,刷赞产业链中“刷手”个人信息被非法收集、交易的现象,已触犯法律底线。
二、社会危害:从“流量造假”到“市场失序”的连锁反应
花钱刷赞活动的危害远不止于法律层面的违规,更在于其对数字经济生态、社会信任体系的深层侵蚀。
对消费者而言,虚假点赞构成了最直接的“信息茧房”。当购物平台、社交媒体充斥着“刷赞”包装的“爆款”,消费者难以辨别商品真实质量,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真正优质的商品因缺乏流量曝光被埋没,而靠刷赞炒作的劣质商品却占据搜索排名。这种“劣质驱逐优质”的市场逆向选择,最终损害的是全体消费者的利益。例如,某美妆品牌通过刷赞将一款成分存疑的推至“热销榜”,导致多名消费者使用后出现皮肤过敏,维权时却发现商家早已用虚假评价掩盖了产品缺陷。
对平台生态而言,刷赞活动破坏了公平竞争规则。电商平台、内容平台的推荐算法往往基于用户行为数据(点赞、评论、转发等)进行流量分配,刷赞行为通过伪造数据干扰算法决策,使得合规经营的商家或创作者处于不利地位。更严重的是,刷赞产业链催生了“黑灰产”:有人专门开发刷赞软件、注册虚假账号,甚至形成“刷手中介平台”,这些行为不仅增加了平台治理成本,更让平台陷入“数据失真—用户流失—信任危机”的恶性循环。
对社会诚信体系而言,刷赞活动助长了“流量至上”的浮躁风气。当“点赞数”成为衡量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个人、企业甚至机构都可能陷入“刷赞竞赛”——学术研究者刷论文引用量,网红刷粉丝互动量,企业刷产品好评量。这种“数据崇拜”扭曲了社会价值观,让人们忽视真实能力与产品质量,转而追求“短平快”的流量造假,最终侵蚀的是整个社会的诚信根基。
三、监管困境:技术对抗与法律适用的现实挑战
尽管花钱刷赞活动违法性明确,但监管实践中仍面临诸多挑战。
技术对抗是首要难题。刷赞产业链已形成“技术化、规模化、隐蔽化”的运作模式:从早期的“人工刷单”到现在的“AI批量刷赞”,从“真人模拟点击”到“虚拟号码+动态IP”规避检测,技术手段不断升级。例如,某刷赞平台宣称可“24小时内为视频增加10万点赞”,通过境外服务器、模拟真实用户行为轨迹(如随机滑动、短暂停留),使平台算法难以识别。这种“猫鼠游戏”加大了监管的技术难度,也提高了执法成本。
法律适用的模糊性是另一重障碍。虽然《反不正当竞争法》《电子商务法》等法律对虚假宣传有禁止性规定,但“刷赞”与“正常营销”的界限有时难以界定。例如,商家通过“老客户返现”“邀请好友点赞”等合法活动提升自然互动,是否属于“刷赞”?实践中,部分商家利用这种模糊地带打“擦边球”,给执法带来争议。此外,跨平台监管的协调问题也亟待解决:刷赞行为可能涉及电商平台、社交平台、支付平台等多个主体,如何实现数据共享与联合执法,是当前监管体系的短板。
四、破局路径:从“单点打击”到“系统治理”的协同机制
遏制花钱刷赞活动,需要法律、平台、消费者形成合力,构建“预防—监测—惩戒—教育”的全链条治理体系。
法律层面需进一步明确责任边界。建议通过司法解释或部门规章,细化“刷赞”行为的认定标准,将“虚构用户评价”“伪造流量数据”等情形纳入《反不正当竞争法》中“虚假宣传”的具体情形,同时明确“刷手”“刷赞平台”“商家”的法律责任,形成“全链条追责”。例如,对刷手个人可处以罚款,对刷赞平台可吊销营业执照,对商家则纳入“失信名单”实施联合惩戒。
平台层面需强化技术监测与算法治理。电商平台、社交平台应加大对异常数据的监测力度,利用AI识别虚假账号、刷手行为模式(如短时间内集中点赞、同一IP地址多账号登录等),建立“异常数据拦截—账号冻结—商家追责”的快速响应机制。同时,平台可优化推荐算法,降低“点赞数”在流量分配中的权重,增加“真实用户评价”“复购率”“售后质量”等指标的占比,从机制上挤压刷赞空间。
消费者层面需提升维权意识与辨别能力。面对“刷赞爆款”,消费者应保持理性,不盲目追求“高人气”“高好评”,可通过查看“追评”“差评”“买家秀”等细节判断商品真实情况。一旦发现刷赞行为,可通过平台举报通道或向市场监管部门投诉,用“用脚投票”的方式倒逼商家回归诚信经营。
花钱刷赞活动绝非无伤大雅的“营销小技巧”,而是游走在法律边缘的“毒瘤”。它不仅损害消费者权益、扰乱市场秩序,更侵蚀着数字经济的诚信根基。唯有法律亮剑、平台尽责、消费者觉醒,才能彻底斩断这条灰色产业链,让“点赞”回归其真实的社交属性与评价功能,让数字经济的生态回归清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