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伊利股份财报中,“数字化营销”连续三年被列为增长引擎,但其社交媒体账号的点赞量、转发量是否与实际营销效果匹配?近期关于“伊利刷赞”的讨论,将头部品牌的数字营销信任问题推向台前。作为乳制品行业的龙头企业,伊利的每一次营销动作都备受关注,而“刷赞”这一指控,不仅关乎单个品牌的信誉,更折射出数字时代品牌营销的深层矛盾——当流量成为衡量成功的唯一标尺,数据真实性是否正在被牺牲?
“刷赞”现象并非孤立存在,而是数字营销流量竞赛下的必然产物。在电商平台、社交媒体“唯数据论”的考核机制下,点赞、转发、评论等互动数据直接关联着品牌的曝光量、广告投放效果甚至股价表现。伊利作为年营收超1200亿的巨头,其线上营销投入逐年攀升,2022年数字营销费用同比增长23%,覆盖抖音、微博、小红书等主流平台。在高昂的KPI压力下,部分营销团队可能选择“捷径”——通过第三方数据服务商批量购买虚假互动,以短期数据亮眼掩盖实际转化率低的真相。行业内部人士透露,头部品牌“刷赞”早已不是秘密,单价低至0.1元/个的点赞服务,能在短期内将单条内容的互动量从千级提升至十万级,这种“数据注水”行为,本质是流量焦虑下的畸形应对。
从技术层面看,“伊利刷赞”的真实性存在诸多疑点。第三方数据监测平台曾显示,伊利某款新品推广视频在发布后1小时内,点赞量突破10万,但其中超过60%的账号为“僵尸粉”——注册时间不足3个月、无历史互动记录、头像为统一模板。更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点赞行为呈现“爆发式增长”特征,在非工作时间(如凌晨2点)出现点赞高峰,与真实用户的碎片化浏览习惯严重不符。乳制品行业分析师指出,消费者对品牌的互动多基于实际体验,如产品口感、促销活动、健康属性等,而伊利的核心消费群体(宝妈、中老年人)对社交媒体的活跃度本就低于年轻群体,其账号动辄百万的点赞量与用户画像存在明显背离,这些数据异常现象,让“刷赞”指控难以自证清白。
然而,将“刷赞”简单归咎于个别品牌,则忽视了行业生态的系统性问题。当前数字营销领域,“流量至上”的价值观已根深蒂固,平台方以互动数据为权重分配流量,广告主以数据效果评估投放回报,消费者则以点赞量判断产品口碑,这种“数据崇拜”形成恶性循环:品牌为了获得更多流量,不得不制造虚假数据;平台为了维持用户活跃,对数据造假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最终导致消费者对真实数据失去信任,整个行业的营销效能持续下滑。伊利作为行业标杆,其选择“随波逐流”还是“坚守底线”,不仅关乎自身品牌形象,更可能影响整个乳制品行业的营销方向。
刷赞行为的危害远超短期数据失真,它正在侵蚀品牌最核心的资产——消费者信任。伊利近年来持续强调“伊利即品质”的品牌理念,投入巨资建设质量追溯系统,试图通过透明化重建消费者信心。但一旦社交媒体数据被证实造假,这种“品质承诺”将沦为空谈。消费者会质疑:连点赞量都能造假,产品成分表、生产日期的真实性又如何保证?这种信任崩塌是致命的——当消费者对品牌产生怀疑,不仅会直接导致销量下滑,更会引发负面口碑的连锁反应。2023年某乳企因“刷单”被央视曝光后,单月销量下滑超30%,就是前车之鉴。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刷赞行为会扭曲市场资源配置。虚假数据让品牌误判市场需求,将资源投入低效的“数据游戏”,而非产品研发和体验优化。伊利若长期依赖刷赞维持“虚假繁荣”,可能错失真正洞察消费者需求的机会——当竞品通过真实内容与消费者建立情感连接时,伊利却在用数据泡沫自我麻痹。在乳制品同质化严重的当下,消费者越来越看重品牌的真诚度,而非表面的流量光环,这种“舍本逐末”的营销策略,最终会让品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丧失核心竞争力。
面对流量陷阱,伊利需要重新定义“数字化营销”的价值。真正的数字营销,不是用虚假数据堆砌“面子工程”,而是通过优质内容与消费者建立深度连接。例如,伊利旗下“金典”品牌通过直播牧场溯源,让消费者亲眼见证奶牛养殖过程,这种真实互动带来的用户粘性,远非百万点赞可比;其“舒化”牛奶推出的“乳糖不耐科普”短视频,以专业知识解决消费者痛点,自然引发自发传播,这种“内容为王”的营销,才是数字时代品牌的长久之道。
数据真实性是品牌的生命线,也是行业健康发展的基石。伊利作为民族乳企的代表,其选择不仅关乎自身声誉,更影响着整个行业的营销价值观。当品牌不再迷信流量神话,而是回归用户需求、坚守诚信底线时,才能真正赢得消费者的心——毕竟,消费者愿意为“真实”买单,却永远无法被“数据”欺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