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抖音平台上常见用户刷点赞和关注的行为是否触犯法律?

在抖音平台上,用户刷点赞和关注的行为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无论是个人账号提升“存在感”,还是商家账号追求“数据变现”,这种通过非自然方式获取流量支持的操作,背后隐藏的法律边界逐渐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

在抖音平台上常见用户刷点赞和关注的行为是否触犯法律?

在抖音平台上常见用户刷点赞和关注的行为是否触犯法律

在抖音平台上,用户刷点赞和关注的行为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无论是个人账号提升“存在感”,还是商家账号追求“数据变现”,这种通过非自然方式获取流量支持的操作,背后隐藏的法律边界逐渐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从技术实现到商业逻辑,从平台规则到法律规制,刷点赞与关注的行为是否触犯法律,需结合其行为性质、损害后果及法律条文进行多维度剖析。

刷点赞和关注的行为,本质上是通过技术手段或人工操作虚构用户互动数据,破坏平台生态的真实性。具体而言,其实现方式可分为三类:一是利用第三方软件或插件实现自动化刷量,通过模拟用户操作批量完成点赞、关注;二是由“刷单工作室”组织人工操作,雇佣人员在多个账号间进行虚假互动;三是通过“流量交易”购买点赞、关注服务,形成地下产业链。这些行为直接违背了抖音平台“真实、健康、积极”的内容生态原则,更触及了法律层面的合规红线。

从法律视角审视,刷点赞和关注的行为首先违反了《反不正当竞争法》中的“诚实信用原则”和“商业道德”。该法第八条明确禁止“经营者对其商品的性能、功能、质量、销售状况、用户评价、曾获荣誉等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欺骗、误导消费者”。在抖音平台中,点赞数和关注数是衡量账号影响力、内容质量的重要指标,也是用户判断信息价值的重要参考。当账号通过刷量手段虚高数据,本质上是对用户评价体系的扭曲,构成对其他经营者的不正当竞争,尤其当该账号用于商业推广时,更可能误导消费者做出错误决策,损害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

进一步而言,若刷量行为涉及商业主体,还可能触犯《电子商务法》的相关规定。该法第十七条规定:“电子商务经营者应当全面、真实、准确、及时地披露商品或者服务信息,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商家若通过刷量营造“爆款假象”,隐瞒真实销量和用户反馈,不仅违反平台服务协议,更可能面临市场监管部门的行政处罚,包括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以罚款。2021年,某MCN机构因组织网红账号刷量虚构“带货数据”,就被市场监管部门依据《反不正当竞争法》处以50万元罚款,这一案例为行业敲响了警钟。

对于个人用户而言,刷点赞和关注的行为虽非直接以营利为目的,但仍可能面临法律风险。一方面,根据《网络安全法》第二十七条,“任何个人和组织不得从事非法侵入他人网络、干扰他人网络正常功能、窃取网络数据等危害网络安全的活动;不得提供专门用于从事危害网络安全活动的程序、工具”。若使用的刷量软件存在窃取用户信息、恶意代码等安全隐患,用户可能成为网络安全风险的共犯。另一方面,抖音平台服务协议明确禁止“使用任何外挂、插件、第三方工具或服务进行作弊”,违规账号将面临警告、限流、封禁等处罚,情节严重者可能被平台列入黑名单,影响后续网络活动。

更深层次看,刷点赞和关注的行为破坏了数据真实性,间接侵犯了他人的合法权益。例如,优质原创内容创作者因自然流量被刷量账号挤压曝光机会,其知识产权(如著作权)虽未被直接侵犯,但通过数据造假获得不正当竞争优势,实质上构成了对创作公平性的侵害。此外,虚假数据还会误导平台算法推荐机制,导致优质内容难以触达目标用户,长期来看将损害抖音平台的内容生态价值,最终影响用户体验和行业健康发展。

当前,平台与监管的协同治理已逐步形成合力。抖音通过AI算法识别异常数据行为,如点赞量与粉丝量不匹配、互动率异常波动等,对违规账号进行阶梯式处罚;监管部门则将刷量行为纳入“网络虚假宣传”专项整治范围,重点打击MCN机构、商家组织的规模化刷量产业链。这种“技术+制度”的双重约束,使得刷量行为的违法成本显著提升,倒逼用户回归“内容为王”的正向竞争逻辑。

值得注意的是,法律对刷点赞和关注行为的规制,并非否定流量本身的价值,而是强调获取流量的方式必须合法合规。在短视频行业蓬勃发展的背景下,真正的竞争力源于优质内容、创新表达与用户真实互动,而非虚假数据堆砌。对于用户而言,尊重平台规则、维护数据真实,既是对自身账号的长期投资,也是对网络法治精神的践行;对于行业而言,唯有坚守法律底线与商业道德,才能实现短视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