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抖音平台上频繁刷视频并给他人点赞这种行为真的值得提倡吗?

抖音平台的日活跃用户已突破7亿,“刷视频+点赞”成为多数用户的日常操作。手指在屏幕上快速滑动,为喜欢的视频点个红心,看似简单的行为背后,却隐藏着值得深思的命题:在抖音平台上频繁刷视频并给他人点赞,这种行为真的值得提倡吗?

在抖音平台上频繁刷视频并给他人点赞这种行为真的值得提倡吗?

在抖音平台上频繁刷视频并给他人点赞这种行为真的值得提倡吗

抖音平台的日活跃用户已突破7亿,“刷视频+点赞”成为多数用户的日常操作。手指在屏幕上快速滑动,为喜欢的视频点个红心,看似简单的行为背后,却隐藏着值得深思的命题:在抖音平台上频繁刷视频并给他人点赞,这种行为真的值得提倡吗?

频繁刷视频并点赞的异化,本质上是算法逻辑与人性弱点的共谋。抖音的算法核心是“用户兴趣匹配”,通过记录用户的停留时长、点赞、评论等行为,不断推送相似内容。这种机制下,“频繁刷视频”从主动选择变成被动依赖——用户以为自己在掌控内容,实则是算法在塑造行为。而“点赞”作为最轻量级的互动,本应是表达认同的符号,却在高频次使用中沦为“习惯性动作”。有人为博取关注而“互赞”,有人为缓解焦虑而“盲赞”,点赞的原始价值在无意识的重复中被稀释。当“刷视频+点赞”成为一种无意识的肌肉记忆,用户便成了算法的“数据奶牛”,在即时满足中逐渐丧失对行为本身的反思能力。

从短期价值看,频繁刷视频并点赞确实能带来即时情绪反馈。碎片化的时间被填满,大脑分泌多巴胺获得愉悦感;给创作者点赞,能实现“社交连接感”,甚至通过点赞获得对方的回赞互动。这种“低成本社交”和“即时愉悦”,让很多人沉迷其中,将其视为放松解压的重要方式。但长期来看,这种行为的代价正在悄然显现。当“刷视频+点赞”成为日常习惯,用户的注意力被切割成碎片,深度阅读和思考能力逐渐退化;算法构建的“信息茧房”让视野越来越窄,用户沉浸在同质化内容中,难以接触多元观点;更值得警惕的是,过度依赖点赞带来的情绪反馈,可能让用户陷入“行为成瘾”——不刷视频就焦虑,不点赞就空虚,这种“数字依赖症”正在侵蚀个体的自主性。

个体行为的叠加,正在改变公共空间的生态。创作者为追求高点赞率,倾向于制作“短平快”的爆款内容,导致深度、有价值的内容被淹没;“点赞数”成为衡量内容价值的唯一标准,引发“流量至上”的畸形导向;青少年群体模仿成人行为,过早陷入“点赞竞争”,甚至将点赞数与自我价值挂钩,影响心理健康。当“刷视频+点赞”从个人习惯演变为社会现象,其影响早已超出个体范畴,成为数字时代需要正视的文化命题。平台方以“用户粘性”为名,默许甚至鼓励这种高频互动,却忽视了其对用户和社会的潜在负面影响。

那么,“刷视频+点赞”是否全无价值?并非如此。关键在于如何让这种行为回归正向本质。对用户而言,需要建立“数字行为自觉”——明确刷视频的目的(是学习放松还是无度消遣?),有意识地控制使用时长,为点赞赋予“真实认同”而非“机械操作”;对平台而言,算法优化不能只停留于“用户留存”,更要引导“价值提升”,比如增加优质内容的推荐权重,设置“使用时长提醒”“深度阅读引导”等功能;对社会而言,需构建健康的数字行为教育体系,帮助公众尤其是青少年区分“有效互动”与“无效消耗”,让“点赞”重新成为连接真实情感的纽带。

在数字时代,“刷视频+点赞”本应是工具,而非枷锁。当我们在抖音上滑动屏幕、点击红心时,不妨多问一句:这个行为是在丰富生活,还是在消耗生命?唯有让技术服务于人的真实需求,让互动回归情感的本质,“频繁刷视频并点赞”才能从“值得警惕的习惯”,转变为“值得提倡的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