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抖音的内容生态中,点赞数作为衡量内容热度的核心指标,直接影响创作者的流量分配与商业变现。然而,围绕“点赞刷单”形成的灰色产业链,正以隐蔽的方式扭曲平台数据真实性,其法律定性问题逐渐成为监管与行业关注的焦点——抖音应用中的点赞刷单,究竟是否属于违法行为?
抖音点赞刷单的运作模式已形成完整产业链,从需求方(商家、创作者)到中间方(MCN机构、刷手平台),再到执行方(兼职刷手或机器程序),每个环节都为“虚假流量”的生成提供支撑。商家为提升店铺曝光或视频转化率,会委托MCN机构购买点赞服务;MCN机构则通过聚合刷手资源,利用“人工模拟点击”或“批量脚本操作”实现批量点赞;刷手平台则以“任务兼职”为诱饵,吸引用户通过多个账号为指定视频点赞,甚至提供“IP切换”“设备模拟”等技术手段规避平台检测。这种模式下,点赞数据不再是用户真实意愿的反映,而是成为可量化、可交易的“商品”,其本质是对平台数据生态的系统性污染。
从法律层面分析,抖音点赞刷单明确属于违法行为,其违法性主要体现在对《反不正当竞争法》《电子商务法》等法律法规的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八条规定,经营者不得对其商品的销售状况、用户评价等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欺骗、误导消费者。点赞刷单通过虚构用户互动数据,使平台算法误判内容热度,进而为相关账号或商品争取到不合理的流量倾斜,本质上属于“虚假宣传”行为。例如,某商家通过刷单使其商品视频点赞数从真实5000虚增至5万,会误导消费者认为该商品具备高认可度,从而影响消费决策,这直接构成对市场公平竞争秩序的破坏。
进一步看,《电子商务法》第十七条规定,电子商务经营者应当全面、真实、准确、及时地披露商品或者服务信息,不得进行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宣传。若抖音上的商家通过刷单提升商品视频的点赞量,属于对商品“受欢迎程度”的虚假表述,违反了电子商务经营者的信息披露义务。同时,《网络交易管理办法》第十四条也明确禁止“虚构交易、编造用户评价”等行为,点赞作为用户评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刷单行为同样在此列。此外,若刷单过程中涉及“刷手平台”的组织者,可能因“非法经营”承担法律责任,若利用程序进行批量刷单,还可能违反《网络安全法》关于“不得从事侵入网络、干扰网络正常功能”的规定。
平台规则与法律的协同,进一步印证了抖音点赞刷单的违法性。抖音平台在《社区自律公约》中明确禁止“任何形式的刷量行为”,包括但不限于点赞、评论、转发数据的造假。平台对刷单账号的处罚措施(如限流、封禁)虽属于自治范畴,但恰恰反衬出该行为的不正当性——若刷单本身不违法,平台便无需通过规则予以禁止。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市场监管总局曾对某直播平台“刷单炒信”行为开出罚单,明确将“虚构流量、虚假互动”认定为不正当竞争,这一案例为抖音点赞刷单的法律定性提供了实践参照。
抖音点赞刷单的违法性还体现在对市场生态的多重危害。从创作者角度看,真实优质内容因缺乏“刷单资源”被虚假流量挤压,挫伤创作积极性;从平台角度看,数据失真会导致算法推荐效率下降,降低用户体验;从消费者角度看,虚假点赞可能引发“劣币驱逐良币”,让真正优质的产品或服务被埋没。更严重的是,刷单产业链可能衍生出“数据黑产”,如窃取用户信息、洗钱等违法犯罪活动,进一步破坏数字经济秩序。
治理抖音点赞刷单,需法律、平台、用户三方协同发力。法律层面,应明确“数据造假”的违法边界,加大对MCN机构、刷手平台等核心环节的处罚力度;平台层面,需升级技术识别能力,建立“点赞行为溯源机制”,将点赞与用户真实行为(如观看时长、互动轨迹)绑定;用户层面,应树立“内容价值”意识,拒绝参与刷单兼职,共同抵制虚假流量。唯有如此,才能让“点赞”回归其反映内容真实价值的初心,维护抖音生态的健康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