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抖音短视频平台的流量竞赛中,“刷赞”已成为部分创作者和商家追逐短期利益的“捷径”——通过技术手段或第三方服务,人为虚构视频点赞量,试图以此撬动算法推荐、吸引自然流量。然而,这种看似“无伤大雅”的操作,实则游走在法律与道德的边缘,其违法性正随着监管趋严和平台规则完善逐渐清晰。
刷赞行为的本质,是数据造假。抖音平台的核心推荐算法依赖用户互动数据(点赞、评论、转发、完播率等)衡量内容质量,刷赞通过伪造互动数据,扭曲了算法对内容真实价值的判断,破坏了平台“优质内容优先”的生态逻辑。从法律视角看,这种行为并非简单的“违规”,而是可能触及多部法律法规的“违法”行为。
《反不正当竞争法》是判定刷赞行为违法性的核心依据。该法第八条明确禁止经营者对其商品或服务的销售状况、用户评价等作虚假或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若商家为推广产品或服务,通过刷赞虚构视频点赞量(如某餐饮店刷赞使探店视频点赞量达5万+,实际到店转化率不足1%),或创作者为吸引广告合作伪造“爆款”数据,均构成对商品或服务影响力的虚假陈述,损害了其他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市场监管部门可依据该法第二十条,对违法主体处以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及罚款等处罚。
刷赞行为还可能违反《电子商务法》对电子商务经营者的信息真实性要求。若商家在抖音平台开设店铺,通过刷赞提升店铺或商品视频的热度,属于“电子商务经营者应当全面、真实、准确、及时地披露商品或者服务信息”义务的违反。尤其当刷赞与虚假宣传、刷单炒信等行为结合时(如先刷赞制造“热销假象”,再诱导消费者下单),不仅违反平台规则,更可能触发《电子商务法》的规制,面临最高二百万元罚款的严厉处罚。
从《网络安全法》角度看,部分刷赞行为涉及“非法侵入他人网络、干扰他人网络正常功能”等危害网络安全的行为。例如,使用外挂软件、自动化脚本等工具批量刷赞,可能对抖音平台的系统稳定性造成干扰,违反该法第二十七条,公安机关可对相关责任人进行警告、罚款甚至拘留处罚。此外,若刷赞服务通过非法获取用户账号信息(如批量注册“僵尸账号”)实施,还可能触犯《个人信息保护法》,面临民事赔偿及行政处罚。
抖音平台作为内容服务提供者,其社区自律公约已将“刷赞”明确列为禁止行为。平台可通过技术手段识别异常数据(如短时间内点赞量激增、IP地址集中、账号无历史互动记录等),对违规账号采取限流、封禁、扣除信用分等措施。这种“平台自治”与法律规制形成双重约束,进一步强化了刷赞行为的违法成本。
实践中,刷赞行为的违法认定存在一定难点:一是取证难,第三方刷赞服务常通过“水军”、虚拟账号等隐蔽操作,交易链条长、跨地域,监管部门追溯困难;二是界定难,区分“正常亲友互动”与“恶意刷赞”需结合数据异常程度、行为动机等综合判断,标准尚需细化;三是跨平台协作难,刷赞服务可能隐藏在社交平台、电商平台,需多部门联动执法。但随着大数据、AI技术的发展,平台和监管部门对刷赞行为的识别能力持续提升,相关案例已陆续出现——2022年,某MCN机构因组织网红在抖音刷赞10万+,被市场监管部门认定为虚假宣传,罚款50万元,成为刷赞违法性的典型案例。
要遏制刷赞行为,需构建“技术+监管+自律”的治理体系:技术上,平台可升级AI算法,识别异常点赞模式(如非活跃账号集中点赞、机器行为特征),并建立“数据真实性核验机制”;监管上,市场监管、网信等部门可联合开展“数据打假”专项行动,将刷赞纳入反不正当竞争执法重点,明确法律责任(如将“刷赞次数”“违法所得”作为处罚裁量依据);自律上,创作者和商家需树立“流量焦虑”下的理性认知,真实内容才是长久之道,用户也应提升辨别能力,拒绝“数据崇拜”。
当点赞不再代表真实认可,短视频平台将失去内容创新的根基;当数据造假成为常态,互联网经济的信任体系将岌岌可危。在抖音等平台的发展中,唯有坚守“真实”底线,让每一份互动都承载真实价值,才能实现从“流量狂欢”到“质量跃升”的跨越,这也是刷赞行为违法性讨论背后,对整个数字生态的深层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