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时代,青少年与网络的深度绑定已不可逆,而“熊孩子刷赞网的行为”作为这一绑定下的衍生现象,正逐渐进入公众视野。当小学生用零花钱购买点赞服务,当初中生为短视频数据熬夜“刷赞”,我们不得不追问:这种看似无伤大雅的“跟风”,究竟是成长中的正常探索,还是数字生态下的行为失范?刷赞网行为本质是青少年在数字时代寻求社会认同的扭曲尝试,其“正常性”需以是否偏离健康心理发展和破坏网络秩序为界标——偶发性尝试可视为成长中的认知偏差,但沉迷性依赖则需家庭、学校与社会共同干预。
要解构这一行为,首先需明确“刷赞网”的具体所指。它并非单一动作,而是青少年通过第三方平台或工具,为自身社交账号(如抖音、快手、小红书等)购买虚假点赞、评论、粉丝的系列操作,背后是“流量=价值”的潜在逻辑。在“熊孩子”群体中,这种行为往往表现为两种形态:一是模仿型,受同龄人或网红影响,认为“点赞多=受欢迎”,主动尝试以获取社交资本;二是被动型,在家长忽视或监管缺位下,被网络诱导消费,甚至为“完成任务”反复充值。无论是哪种形态,其核心驱动力都是青少年对“被看见”的渴望——在现实社交中未被满足的认可需求,转而向虚拟空间寻求补偿。
从发展心理学视角看,青少年期(12-18岁)是自我认同形成的关键阶段,他们对“同伴评价”高度敏感,渴望通过外在反馈确认自我价值。数字时代的社交平台恰好提供了这种即时反馈的渠道,而“点赞”作为最轻量级的互动符号,自然成为青少年衡量“受欢迎程度”的标尺。从这个意义上说,熊孩子对刷赞网的关注,本质是对“社会认同”的合理追求,只是其实现路径出现了偏差。如同工业时代的孩子会收集糖纸、弹珠,数字时代的青少年将“点赞数”视为新的“社交货币”,这种行为本身并非洪水猛兽,而是时代特征在青少年成长中的投射。
然而,“正常”的边界在于“度”的把握。当刷赞行为从“偶尔尝试”变为“沉迷依赖”,当为了虚拟数据撒谎、偷钱、熬夜,甚至使用非法软件导致账号封禁、信息泄露时,便已超出“正常探索”的范畴,沦为“行为失范”。北京某教育机构2023年的一项调查显示,超过三成中小学生承认曾使用过刷赞服务,其中12%的孩子每周花费超过3小时在“维护数据”上,更有7%的孩子为购买点赞服务挪用家长款项。这些数据揭示的不仅是行为本身,更是青少年在数字素养缺失下的认知陷阱:他们将“虚拟流量”等同于“真实价值”,将“数据造假”视为“社交捷径”,这种价值观的扭曲,远比刷赞行为本身更值得警惕。
数字生态的“推波助澜”是刷赞行为泛滥的重要外部诱因。算法推荐机制下,“高点赞内容”更容易获得流量倾斜,平台对“数据至上”的隐性强化,让青少年误以为“点赞数=成功”;短视频、社交软件中“炫赞”“比赞”的攀比风气,进一步加剧了焦虑;而部分第三方平台为牟利,以“低价刷赞”“秒到账”为噱头,甚至针对青少年推出“学生专属套餐”,缺乏审核的消费场景为这种行为提供了便利。当虚拟世界的评价体系简化为冰冷的数字,当现实中的成长教育未能及时补位,青少年便极易陷入“刷赞-满足-更渴求点赞”的恶性循环。
面对这一现象,简单归因于“熊孩子调皮”或“网络洪水猛兽”都失之偏颇。刷赞网行为的“正常性”争议,实则是数字时代青少年教育困境的缩影——我们既不能放任其在虚拟世界中迷失自我,也不能用传统认知粗暴否定其对新事物的探索欲。家庭作为第一道防线,需正视青少年对“被认可”的心理需求,通过日常沟通引导其区分“虚拟反馈”与“真实价值”,例如用“你今天帮助同学的样子很棒”替代“你这条视频点赞很多”的评价;学校应将“网络素养教育”纳入课程体系,通过案例教学让青少年认识到数据造假的危害,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平台则需承担社会责任,优化算法逻辑,减少对“点赞数”的过度曝光,并建立针对青少年的消费预警机制。
归根结底,“熊孩子刷赞网的行为”不是数字时代的“原罪”,而是青少年在适应新环境时的成长阵痛。如同当年我们会批评沉迷电子游戏的少年,如今也需要理性看待刷赞现象——允许他们在探索中犯错,更要教会他们在虚拟与现实中找到平衡。当家庭、学校、社会共同构建起健康的成长生态,当青少年明白“真正的点赞来自真诚的互动,而非冰冷的数字”,刷赞网行为自然会回归其应有的位置:一个被理解、被引导,而非被妖魔化的成长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