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兼职应急救援队伍怎么建?成立文件、培训管理制度有啥要求?
 
                    构建一支高效的专兼职应急救援队伍,绝非简单的增设部门或张贴几份红头文件,它是一套系统性工程,是企业与社区安全治理能力的核心体现。这背后,是对风险的深刻洞察,是对生命的敬畏,更是将安全责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实践。一支真正的应急救援力量,其价值不在于拥有多少昂贵的装备,而在于能否在黄金时间内,将训练有素的素能转化为拯救生命、控制事态的有效行动。要实现这一点,就必须从源头抓起,将“建、管、用”三个环节紧密扣合,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闭环体系。
顶层设计是队伍建设的基石,而成立文件则是这一设计的法律身份与制度保障。很多人误以为,成立文件就是一份简单的通知,实则不然。它是一个包含多维度内容的“出生证明”和“宪法”。首先,必须明确其法理依据,例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条例》等国家法规,强调队伍成立的合法性与必要性。其次,成立文件的核心构成要素至关重要,至少应包括:其一,成立决定或通知,由上级单位或最高管理层签发,明确队伍的正式诞生;其二,队伍章程,这是纲领性文件,需详细阐明队伍的宗旨、组织架构、人员构成、指挥体系、职责权限、成员的权利与义务、以及经费与装备保障等。特别是指挥体系,必须清晰、扁平化,杜绝事故发生时出现多头指挥或无人负责的混乱局面。其三,明确的负责人与骨干成员名单,这不仅是对个体的确认,更是责任的具体化。其四,初步的装备清单与保障计划,让队伍建设从一开始就有的放矢。一份完备的成立文件,意味着这支队伍从诞生之初就拥有了清晰的“身份认同”和行动准则,为后续的专业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避免其沦为形式上的“花架子”。
如果说成立文件是队伍的“骨架”,那么培训管理制度就是驱动这副骨架灵活运转的“肌肉与神经”。专兼职应急救援队伍的培训,绝非走过场的消防安全讲座,它必须科学化、体系化、实战化。科学化体现在培训需求分析上,不同行业、不同区域的风险千差万别。化工企业的重点可能是危化品泄漏处置,而大型商贸综合体则更侧重于人员疏散与初期火灾扑救。因此,培训内容必须基于风险评估“量身定制”。体系化则要求构建一个从“新兵”到“尖兵”的成长路径。这至少包括三个层次:一是普适性的基础理论培训,如应急法律法规、急救知识(心肺复苏、止血包扎)、危险源辨识等,确保每位成员都具备基本的安全素养;二是专业化的单兵技能培训,针对队伍承担的主要任务,如破拆、绳索救援、水域救援、通信保障等,进行专项深耕;三是团队协同的战术演练,这是将个体技能合成为团队战斗力的关键,从桌面推演到单项功能演练,再到综合性实战演练,循序渐进,逐步提升团队在模拟高压环境下的决策与协作能力。实战化是培训的灵魂,必须摒弃“表演式”演练,增加无脚本、临机设情的“盲演”,让队员在逼近真实的场景中磨练心理素质和应变能力。管理制度则要确保培训的可持续性,包括年度培训计划、个人培训档案、严格的考核与评估机制,并将培训结果与适当的激励措施挂钩,从而激发队员的学习热情,形成“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良好氛围。
专兼职模式,是当前多数企业与基层单位在资源限制下最现实的选择,但同时也带来了管理上的特殊挑战。专职人员是队伍的“主心骨”,承担着日常备勤、专业训练和指挥协调的核心职能,他们必须是技能最精湛、经验最丰富的“专家”。兼职人员则是队伍的“生力军”和“广谱传感器”,他们来自不同岗位,熟悉本单位、本区域的实际情况,能在第一时间响应。如何将这两者有机融合,形成“1+1>2”的合力?关键在于机制创新。首先是指挥融合,建立以专职指挥为核心、兼职力量为执行单元的扁平化指挥网络,通过信息化手段(如应急APP、对讲集群)确保指令瞬时传达。其次是时间融合,针对兼职人员“主业”繁忙的特点,推行模块化、碎片化的培训方式,利用线上课程、微技能培训等方式,降低集中培训的频率与难度。同时,建立弹性备勤制度,明确不同等级应急响应下人员的召集时限与职责。最重要的是激励融合,不能仅靠奉献精神“画饼充饥”。建立一套完善的激励体系是队伍保持战斗力的关键,这包括但不限于:给予适当的应急补贴和出勤津贴;将应急救援经历和技能等级作为员工评优、晋升的参考依据;为队员购买高额意外伤害保险;定期举办表彰活动,给予精神和荣誉上的双重肯定。让每一位队员,无论是专职还是兼职,都清晰地感受到自己的付出被看见、被尊重、被保障,这种归属感和荣誉感是任何物质激励都无法替代的宝贵财富。
当一支队伍的建设步入正轨,其价值就不应仅仅停留在被动响应的层面。优秀的应急救援力量,完全可以成为企业或社区风险管理的“前哨”和“顾问”。队伍成员在日常训练和备勤中,对各类潜在风险的感知能力远超普通人。可以建立定期巡检制度,让队员深入生产一线、社区楼宇,用专业眼光排查安全隐患,提出改进建议,实现从“事后救”向“事前防”的转变。这种角色的延伸,不仅极大地提升了整体安全水平,也让队员的价值得到了更充分的体现。此外,未来的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必须拥抱技术变革。无人机进行高空侦察、红外热成像仪寻找受困者、物联网传感器实时监测环境参数、移动指挥平台实现后方与前方的无缝对接……科技赋能,将让应急救援变得更智能、更精准、更安全。同时,队伍的建设不能是“闭门造车”,必须积极融入区域联防联控的大格局中。与辖区内的消防救援站、医疗机构、其他企业救援队伍建立常态化联动机制,共享资源、协同演练、互通情报,构建起一张覆盖广泛、反应迅速的社会应急救援网络。
一支队伍的真正强大,最终体现在每个成员面对危难时那份由内而外的从容与专业。这源于日复一日的枯燥训练,源于制度赋予的清晰职责,更源于一种超越雇佣关系的使命感。当警报响起,他们之所以能逆向前行,不是因为无所畏惧,而是因为他们早已通过严谨的体系构建,将恐惧化为了最冷静的判断与最有效的行动。这,才是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的终极答案,它关乎制度,更关乎人;关乎技术,更关乎精神。